2024-09-06・議題

【吹音樂 X 誰來報樹】樂團該不該上《一起聽團吧》?DJ小樹、旺福小民、金曲製作人陳君豪談理想中的樂團節目

台灣樂團選秀節目《一起聽團吧》於 7 月初正式開播,直接將聽團仔熟悉的 Live House 場景搬至電視攝影棚,即將在 9 月底步入決賽尾聲。細數節目內容,除了音樂祭常出現的獨立樂團報名參賽,還有知名音樂人庾澄慶、魏如萱、乱彈阿翔和陳君豪組成的「聽團大大」,協助他們完成各個挑戰,無論是改編翻唱流行歌,還是與神秘嘉賓合作。

或許是面對「台灣終於要做樂團選秀節目了」的萬眾期待,《一起聽團吧》甫播出就收到不小的批評聲。節目主視覺過時與成音效果不佳之外,樂迷也擔心獨立樂團重視的原創性會被綜藝效果給磨掉,加上資深製作人王昱辰(老王)在臉書上的發文,引發各種熱烈討論。

隨著《一起聽團吧》將進入總決賽,在節目裡擔任專業選團人的 DJ 小樹,也特別邀請金曲製作人陳君豪與旺福樂團小民,來到他所主持的 Podcast《誰來報樹》,以音樂人的觀點來談何謂「一個理想的樂團節目」,聊了很多在網路上被討論的議題。

例如:成音方面的問題,小民身為節目忠實觀眾,他在家裡看《一起聽團吧》都是戴專業的監聽耳機在聽,聲音細節更是被放大。「身為吉他手當然會想要吉他的聲音大一點,尤其是比較搖滾的團,動作很帥很大,但吉他的音壓感沒有出來的話,我會覺得很可惜。」

陳君豪解釋,難在團的風格太多了,美學不太一樣,加上後製的時間很短,擅長特定風格的混音師,一開始只能以統一的方式去處理,「後來我就請他聽了很多 reference,例如英搖、迷幻搖滾、日系搖滾。隨著他的 study,以及跟樂團的一起討論之後,其實是有越來越好的。」

有趣的是,撇除技術上的問題,他們都同意《一起聽團吧》創造一種像是過往 Live House、音樂祭的空間,重新讓樂團們聚在一起交流,建立革命情感,產生出化學變化,變成另一種真人實境秀,甚是有人開玩笑說:「不如將節目改名成《一起戀團吧》。」

以下對話,經由吹編輯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完整的節目內容,請至各大串流平台收聽最新一集的《誰來報樹》

旺福樂團小民|樂團也是有綜藝的。

不是常會聽到一句話:「媽!我上節目了。」嘻哈有嘻哈的節目,煮菜也有煮菜的節目,都是日常啊。剛好想看《一起聽團吧》的時候都有點晚,隔天都有事,可是一打開真的是停不下來,看完想起組團的很多回憶。

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我們跟圖騰一起巡迴,就在台中某個地下室演出。那時候站在門口,一家人經過帶著恐懼的眼神往樓下看,好像那個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我就覺得:「沒有啊!樓下就是一群沒有什麼錢的人在表演的地方。」

如果像節目開始,只是表演自己的歌,都是非常順其自然。之後的這些合作跟翻唱,我覺得算是一種「擠牙膏」的感覺。突然回想到我第一次進入錄音室,一直彈不好,壓力超大,最後終於擠出來的時候,有一種自己感覺到的進步。

可能有些團會不喜歡翻唱,或是不習慣,但是我覺得都好玩,可以跟別人合作也很酷啊!例如找來勸世三姐妹跟樂團合作,我整個又瘋掉了!好合喔!我覺得其實樂團也是有綜藝的,如果你有那部分的話,可以展現,沒有就不用。

樂團最酷的就是不用人設,對,有些團就是臭臭的,可能是臉臭、脾氣臭之類。例如我們吃東西要加一些臭的,比如說蝦米,就會變得很好吃,就是要有腥臭味。對於一個節目,這反而是很方便的事情,如果可以好好的讓他們發揮的話,又自然又不用去想什麼哏,因為這些人本身就會自帶那些哏來。

第一次對著鏡頭唱歌,我也很不習慣,完全不知道我在幹嘛。自己回家看了以後就覺得:「啊!原來是這種感覺。」其實都會有過程,大家接著就會互相靠近。很像以前的主流跟獨立音樂,現在已經戳在一起。

我其實常常會懷念以前的 Live House,表演完的時候,團都是會留下來的。這個節目其實有一個有趣地方,就是它創造一個空間,讓所有團都聚在一起。

先不管說是罵還是怎樣,我之前在網路上一直 po,沒有要一直說這個節目好,只是說:「你覺得好,你就說,你覺得不好,你也要說。」但就不要當這個節目不存在,因為難得有一個樂團節目。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第二季,但我希望會有,讓很多新的團都站上那個舞台。

我真的覺得比賽贏不一定是好事,重要的是,你要讓很多人認識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金曲製作人陳君豪|台灣滿需要這種 event,來聚集一些音樂上的能量。

老實講,他們(編按:《一起聽團吧》製作團隊)來描述願景的時候,我大概就理解他們是比較傳統做電視節目的 team,其實是有一些擔憂的。後來一直在思考,自己因為運氣好有一些資源,可以影響一些事情的話,如果不去做,好像就說不過去。我知道它不一定會很好,但至少是個開始,我就來試試看。

《一起聽團吧》出來之後,引起了很多討論,但隨著節目一直錄製,他們一直有在調整,其實是一個滿虛心受教的 team。的確,這條路並沒有那麼快,不可能是一做就 ok。

台灣滿需要這種 event 來聚集一些音樂上的能量。因為現在音樂甚至是各種娛樂太多,那這種分散狀況下,怎麼讓音樂人突破同溫層?這個節目就很重要。的確,《大嘻哈時代》讓本來非聽音樂、非聽嘻哈的人,注意到這個文化是怎麼樣子,《一起聽團吧》也是同樣的邏輯。雖然,很多樂團對於一開始的題目都很排斥,可是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題,每次都抱怨完之後都做得很好,我就想說:「哇!對啊!不愧是樂團。」

自己滿喜歡聽樂團做改編,可以把一首歌賦予新的生命,一定是跟主流歌手的那些翻唱完全不一樣。但那時候收到 I Mean Us 的第一版 demo,聽到覺得「怎麼不像你們」,給他們的 reference,是他們的某一首歌,說:「你記得你們是 I Mean Us,就用 I Mean Us 的方式來唱。」後來第二版來超快,就穩了。

以前的年代比較會有所謂「玩團比較是年輕人在玩」,好像會有年齡限制。但這幾年的不論是音樂或娛樂市場,不同年齡層的 Artist,其實都有他的市場,甚至會打到年輕人,例如動力火車。《一起聽團吧》也有像庵心自在所、固定客、擊沉女孩等資深樂團參與,樂手可能是跟我一起玩團長大的朋友,看到他們其實滿感動的,大家都還這麼開心認真在玩團。

樂團的節目,難在團的風格太多了,加上後製的時間很短,混音師一開始只能以統一的方式去處理。後面幾集,大家一直在檢討,後來讓樂團加進來討論之後,其實是有越來越好的。

節目一開始,可能在 32 強之類的,我那時候對大家的期待沒有到很高。因為其實大部分的團或 Artists 都聽過。但我覺得蠻有趣的地方是,這種實境節目就是會開發人的潛能,讓我想到《魷魚遊戲》。如果有第二季的話,節目製作單位更能從樂團文化的美學角度來發想一切,會更準確,擴散到非同溫層會更有意義

DJ 小樹|不做就不會進步,至少大家都開始做了。

樂團出現在電視上,當然《一起聽團吧》絕對不會是第一個,我查一下其實之前中華電信有做過《樂團新勢力》,公視有做過《音樂Bang Bang Bang》但比較像是主題性企劃。

大家可能對電視上的綜藝,有一種微微排斥,好像樂團不應該變成綜藝的元素之一,但就像小民講的:「樂團也是有綜藝的。」我也看到有一些人會批評說:「為什麼把各種風格的團都集合在一起?」但是現在台灣這個環境裡頭,如果單做一個風格單一的樂團節目,可能受眾就會更小了。

或是說,因為樂團有不同的屬性:有的可能終其一生都在那個風格裡頭,他很重要也很了不起,他不會解題,不代表他的音樂價值會被減損;有的團剛好很適合服務各種題目,他的音樂價值可以建立在這些事情上面,也不會減損他的位置。這兩者並不衝突,只是剛好節目賽制會傾向選出「服務性格好一點點的樂團」。

但我覺得小民臉書 po 文感人的部分是,他比較在意樂團在台上交出的創作,寫了哪些歌詞、怎麼編。因為比賽不論怎麼比,不論大家出什麼花招,那個核心還是你到底歌有沒有寫好。

《一起聽團吧》也有很多改編翻唱的關卡,對應到旺福在《樂隊的夏天》的時候,唱了蘇打綠的〈無與倫比的美麗〉,那個版本就是我始料未及的,幾乎把整首歌改頭畫面,整個色彩完全都不一樣了。

因為台灣過往沒有那麼多節目,一般的演出場合或者是音樂節,也不會出這種題目要你去解,根本沒有機會去測試自己。但節目會一直丟給你,不管你喜不喜歡的關卡,你就會被迫長出,發現「喔原來我可以做這些事情」,而且可能還做不錯。

不做就不會進步,至少大家都開始做了,一路播到現在,好像剛剛開始罵聲多,現在稍微平衡一點了,開始得到一點比較正面的回應了。

攝影/@re_evan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