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議題

別讓表演者討厭你 學生辦音樂節的各種提醒

近年來,台灣各地的音樂場景越來越豐富,除了地方音樂節的興盛與多元化,校園性質的音樂活動也如春筍怒發,形成一股風潮。相信大部分音樂人都很樂見這樣的發展,但學生們因經驗不足而鬧烏龍、出包的情況時有所聞,Blow 吹音樂整理了一些樂團對於參加學生主辦的音樂活動之感想,到底表演者們在意的是什麼?籌辦活動的同學們該注意哪些事情,才能讓活動進行地更順利?

第二屆政大音樂節(photo by ShoLar Photography)
第二屆政大音樂節(photo by Seven Sense 柒感度

詢問態度影響第一印象

任何正式的邀約,都該以正式的態度去面對。

無論是寄 email、私訊官方粉絲專頁或直接致電詢問,不用擔心自己太過嚴肅或客套,而刻意用輕鬆(很多時候會不小心變成隨便)的語氣提出詢問,像是「欸我們學校要辦音樂節你們要來表演ㄇ」、「X 月 X 日你們有空嗎?我們學校要辦音樂節想找你們來表演」,這種自以為的親切,只會讓對方覺得你在裝熟而造成反感。

如果無法拿捏「輕鬆自然的語氣」與「中二屁孩超沒禮貌」的界線,在提出邀約時就盡量有禮、客氣一點吧!別忘了,此時的你是以一個「主辦單位」的身分在「執行任務」,並非台下看表演的樂迷,適度展現自己的專業與誠懇,也能讓受邀者獲得該有的尊重,並感受到這個活動的正式性與成熟度。

簡言之,你的態度會影響受邀者對活動的印象,如果讓對方感受到「這只是小朋友辦來自己爽」的活動,參與意願可能會大打折扣。

此外,也別擅自認為,面對親和力高的樂團就可以嘻嘻哈哈、閒聊打屁,在一般表演場合,不過份打擾演出者的情況下,拍拍照、聊聊天當然沒有問題。但在提出演出邀約時,請主動表明身分與來意,盡可能將活動性質與相關資訊說明清楚,語意不明、講半天說不到重點、一問三不知等,都將造成受邀者的困擾。

從舞台、場地與空間規模選擇適合的表演者

態度固然重要,然而在提出邀約以前,也別讓了先做做功課。打錯、唸錯團名絕對扣分,了解樂團的表演配置與音樂風格也很重要,如果場地只能容許 Unplugged 或輕型態的音樂演出,就不要邀請那種表演性質本來就比較「大聲」的搖滾或金屬樂團,然後又不給人家鼓組和足夠的監聽喇叭。

通常表演者會希望讓觀眾看見最符合自己樣貌的演出,不過,此原則也並非沒有調整的空間。「可以請你們演奏不插電嗎?」 這樣的詢問當然是沒問題的,重點是提問的時間,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場地限制,請在首度聯繫時就提出這個問題,而不是等時間報價都確認過後才天外飛來一筆。

器材清單不是對心酸的

在演出敲定、確認合作細節的過程中,多數樂團會提供「器材清單」和「舞台配置圖」,前者是指樂團表演時需要哪些器材,後者則是以簡單明確的圖示標註每件樂器、音箱、監聽喇叭等預期在舞台上所放置的相對位置。

器材清單主要是樂團用來表示自己「至少」需要哪些器材才能進行最完整的表演,例如:兩顆吉他音箱、一顆貝斯音箱、三支麥克風、兩顆 DI……等,有些樂團會連型號、尺寸、規格等更詳細的需求一併附上。請不要以為這些資訊只是「參考」用的!如果無法提供表演者所需的器材,請盡早與之溝通,大部分樂團不會任性到一定要你準備一模一樣的器材,都是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但請「盡早」讓樂團們知道現場有什麼、哪些部分需要自行攜帶或調度租借。

舉例來說,如果你無法提供五支麥克風、或 DI 不夠,提早講或許樂團可以自己帶;如果對方開了 Orange 吉他音箱,但你只有 Fender 或 Marshall,沒關係,但一樣要先讓吉他手心裡有個底,或許他可以提早調整效果器參數來修出自己想要的音色。舞台配置圖也是相同的概念。

總之,盡量做到妥善的溝通,不要讓表演者到了現場才發現跟自己預期的不同,不只會影響演出品質,有些明明可以事先處理的問題也會因此錯失補救的機會。

身為工作人員的專業

「某次演出到一半,鈸架忽然倒了,我東張西望發現舞台旁邊根本沒有人可以幫忙扶正,stage(舞台工作人員)都跑到底下看表演了。」

「之前也曾經遇過學校太大,找不到報到處也不知道車可以停哪裡,路上遇到穿著活動 T-shirt 看似工作人員的同學,卻一問三不知……」

「我覺得最常見的問題應該是演出 delay 吧!主辦單位沒有安排舞監控管活動流程,也或許是學生不好意思提醒表演者(彩排或演出)時間到了,但這樣反而會造成更多問題,像是最後一團被砍歌之類的。」

辦一場音樂節活動和學校熱音社成發是兩回事,身為工作人員之一,你的身分不再是「樂迷」,而是必須堅守崗位、負責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想看表演?可以,但請事先分配排班時間,別讓表演者需要幫助時找不到人;想跟團員合照要簽名?除了尊重本人意願,也請看看場合,別在換場這種忙碌的時候造成他人困擾;隨意進出樂團休息室、裝熟是白目的行為。

其實大多數表演者並不會擺架子耍大牌或提出什麼任性的要求,也不是說同學們要生疏客套、畢恭畢敬,而是希望在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之下,一切互動皆能彼此互相尊重。

列活動預算是一門學問

最後來聊聊 show fee 的事情,雖然不只學生籌辦的音樂節,表演者們在受邀參加政府標案、商業演出或其他民間音樂節活動都曾有過被砍價的經驗,演出報酬不合理似乎是常態,但我們不能姑息養奸,希望同學們在列活動預算時,能妥善考慮到每個層面。

演出費用的洽談應該在邀約參演意願時提出,兩種做法,先詢問樂團報價,或直接表明自己的預算。「了解自己的能耐,有多少預算做多少事」是相當重要的觀念,大家都想邀請自己喜歡的樂團來表演,這種心情不難理解,但你選了十個團,卻因為預算不夠而讓逐一殺價,那為何不辦規模小一點的活動,讓每個人都獲得合理的報酬?

另一種情況是,在舞台與音響器材上縮減預算,音箱都是破的、只有一顆監聽喇叭、音場很差、問題層出不窮……等,導致演出者無法好好呈現自己的表演。或許活動還是會順利落幕,但壞印象需要更多時間淡化,也需要做更多努力來彌補。如果未來希望活動還能繼續舉辦,品牌形象不可不顧。

如果不只是校園音樂節……

身為學生的你們,如果對於「舉辦音樂節」這件事的想法並不只侷限於校內呢?大多數的校園型音樂節主要受眾為在校生、校友或當地其他學校的學生(通常一般民眾也可以參加,但那不是主辦單位預設的重點客群),簡稱放大版的成發。然而,有些人是以「學生身分」在策劃一場常態性質的、更具社會意義與商業取向的「品牌音樂節」。

雖然校園音樂節與所謂品牌音樂節實際上難以區別,也不需要特別區別,但對於主要策展人以及籌備團隊而言,從策劃、執行到後續檢討上可能遭遇的困境,以及必須堅守的核心價值之「重量」都會有所不同。

「辦出自己的特色,然後想辦法傳承下去。」掛名音樂祭、音樂季、音樂節的活動不勝枚舉,無論你的目的是營利、推廣或刺激產業,想在茫茫資訊海中吸引關注,進而留下印象,找出品牌特色絕對是首要任務。

既然有遠大的目標,辦一屆就夭折可不行。除了音樂節本體,如何培育人才、從其他活動吸收經驗、創造需求與價值、持續關注產業動態、找尋資金來源、累積人脈……,這些都是需要花心思去經營學習的。其次是尋找獲利模式,除非你是富二代富三代家裡有錢到花不完,或者很有自信每次都能從政府或贊助方撈到錢,不然金流壓力很可能成為壓垮你逐夢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掏腰包的活動絕對活不久,實踐夢想也不是靠天真或傻勁就能成功,在具備了行動力以及市場觀察力後,歡迎踏出第一步,然後勇敢朝著心之所向的未來前進吧。



avatar

作者 / Johnny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