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吹專訪

【專訪】《安和橋北》專輯製作人韋偉:「宋冬野是一個內心細膩如一女子的人。」

20161221-blow_750x390

提起中國大陸新生代民謠創作歌手,你第一個會想到誰?宋冬野?馬頔?還是阿肆?如果這三位歌手恰好都浮現在你的腦海,那一定要好好認識他們的幕後推手──韋偉。

韋偉是宋冬野《安和橋北》、馬頔《孤島》、阿肆《預謀邂逅》這三張作品的專輯製作人,並且操刀裡頭大多數的編曲。他也是成軍逾十年的旅行團樂隊鍵盤手,還曾參與《何以笙簫默》等多部電影、電視劇的配樂,近日為紀錄片量身打造的《愛上這樣的風浪 跑步日記原聲帶》更可說是他個人首張全創作專輯。

20161221_14
宋冬野《安和橋北》、馬頔《孤島》、阿肆《預謀邂逅》的專輯製作人韋偉。

愛上這樣的風浪

體育競賽的緊張、刺激,總是電影的好題材,《志氣》敘述景美高中拔河隊勇奪世界冠軍的辛苦歷程;《破風》透過自行車賽事探討人性。然而紀錄片《跑步日記》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成功、勵志故事。

中國大陸越野跑者蔡宇跨越台灣海峽,挑戰從台灣最北端富貴角燈塔跑至最南點鵝鑾鼻燈塔,但後來卻因為簽證問題,打亂了原定的安排,緊湊的時間,再加上對台灣濕冷氣候的不適應,電影最後紀錄下的是那些人生中常常遇到的不完美:放棄和失敗。這樣充滿曲折的軌跡,更貼近我們的真實生活,韋偉也說,「我想相比成功帶來的喜悅,失敗給人的思考會更讓我愉悅和習慣吧。」

他把這樣的挫折,比喻成了風浪,把紀錄片原聲帶取名《愛上這樣的風浪》,他說,「逆流而上,正視苦難的品質是我們最需要擁有的財富,所以起名愛上這樣的風浪,愛上這不容易的生活,這樣你離你心裡想要去的那個地方就更近了。」

20161215_02
「我從來沒想過會跑這樣一條路。」《跑步日記》

這是一張平靜中暗藏波濤洶湧的作品,以「風浪」作為核心概念,沒有任何的人聲,全然由澎湃的弦樂、挑起感官神經的電子樂交疊而成,因為該說的,都讓紀錄片的主人翁去呈現了。韋偉依然是不為人知的幕後推手,一如他曾操刀宋冬野、馬頔、阿肆的專輯製作與編曲。

20161221_15
《愛上這樣的風浪 跑步日記原聲帶》是韋偉首張個人全創作專輯。

成就作曲家的是懂音樂的導演

許多導演在習慣了初剪的襯樂之後,便會要求編曲者寫出相似的作品,但是擁有歌手身分的梁歡反而給予韋偉相當大的空間,「梁歡導演是我目前合作過最懂音樂的導演,他不像別的導演,嚴格地要我按照初剪樣片裡墊樂的模樣來寫音樂,對音樂的要求明確而且又有特別的審美。」兩人在溝通時,從不以「這裡要悲傷一點」等形容詞來描繪,而是直接用樂器、和弦、彈奏方式來表達,像是「這裡要純鋼琴,琶音少點……」。

製作過多部戲劇配樂,韋偉認為,懂音樂的導演會尊重和成就作曲家,「李安就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他成就了 3 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作曲家。」但是他也強調,最重要的還是作曲者本身得對影片音樂有明確的構思和想法,這樣不管哪種建議和合作方式,最後都能成為提升作曲品質的武器,好的作曲應該是剛柔並濟、海納百川的。

做戲劇配樂,最重要的還是作曲者對音樂有明確的構思和想法。
做戲劇配樂,最重要的還是作曲者對音樂有明確的構思和想法。

韋偉過去受訪時曾坦言,很擔心這張作品就這樣被當成背景音樂帶過去,但是如果看過紀錄片,你一定也會肯定這張原聲帶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反映了主角蔡宇面對挑戰、面對失敗的心境。就算沒看過電影,單純欣賞這張專輯,也可以感受在陰雨綿綿中獨自跑步的孤獨、被迫放棄的掙扎心情。

〈與我一起慢慢地〉是韋偉整張專輯裡最喜歡的一首作品,他說,「因為這首歌的歌名是我所追求的狀態,編曲、寫歌都非常快,是在棚裡錄別的歌的時候,在角落裡用電腦寫完的。很快,1 個小時我們就在棚裡把弦樂錄完了,我想音樂就是緣分,想來它就來了。」

被淹沒在榮譽和掌聲之後的製作人

配樂工作依照劇情的需要,發想合適的旋律;音樂製作人則是用音樂反映歌手的特質,主宰專輯的樣貌和風格,也決定了聽眾對於歌手的第一印象。韋偉說,「製作人是連結創作者,或說是歌手與觀眾的紐帶,服務於歌手也服務與觀眾,大部分時間淹沒在榮譽和掌聲後邊,是個『音樂後廚』」。的確,幕後工作總不如台上的人光鮮亮麗,卻是最核心的人物,也是與歌手長期相處的夥伴。

對韋偉來說,和歌手們作朋友,了解他們的音樂、他們想跟這個時代說的話,一起重新認識音樂、喜歡音樂是最重要的。也因為有過長時間的相處,他對過去合作過的歌手,有著一番細膩的觀察。

在他眼裡,阿肆是一個永遠慢熱的音樂天才,「她不需要什麼音樂技巧,她的多愁善感成就了她的音樂,我與她在一起工作非常輕鬆,也非常『韓劇』。」緊接著他補充道,「女生嘛,脾氣捉摸不透,有時候需要揣摩她的想法。」但到了現在,兩人已是多年的好友,也常有音樂上的合作。

對於宋冬野,韋偉也有相當深刻的描繪,他說,「宋冬野是一個油膩肥胖,但是內心細膩如一女子的人,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酒量,是我喜歡與他工作的最重要原因。他也是唯一在棚裡與邊吃肘子,邊錄音的音樂人。」

而曾經拆解自己的名字,創立「麻油葉音樂工作室」的馬頔,他則讚賞對方的高 EQ 以及超強的行動力。「我覺得他更像一個廣告公司的員工,跟他工作非常清楚自己第一步要什麼、第二步做什麼,而且每一個工作都行之有效,還很好玩。」儘管韋偉稱呼自己是一個音樂後廚,但是他其實相當喜歡這個角色,因為可以把握好多首歌的走向。

玩樂團更自由

配樂、專輯製作做得再多,總還是別人的,韋偉坦言,「配樂大都是別人委派的工作,你需要先滿足別人的需求,然後才能去滿足自己。」幸好,韋偉還有「旅行團」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他說,「玩樂團更較勁、更自由,更富創造力和激情。」

旅行團成員包括主唱孔陽、吉他黃子君、鍵盤手韋偉,和鼓手徐彪。
旅行團成員包括主唱孔陽、吉他黃子君、鍵盤手韋偉,和鼓手徐彪。

1999 年,韋偉和主唱孔陽帶著一把吉他開始寫歌,創立了旅行團的前身「影子」,後來正式建組旅行團、創立了「來福膠泥工作室」,一路上共發行了七張作品,並為邁入十周年推出紀念專輯《10 Day’s》,把所有悲傷、快樂、五味雜陳的心情都包在專輯裡,把一首歌化作一天,帶領聽眾遊歷精神世界裡的十種情緒,其中〈逝去的歌〉更邀來阿肆填詞,唱出時間的流逝。

接下來,韋偉透露自己將專注於「阿偉音樂廚房」的企劃,把音樂結合菜餚,做成系列節目在網路上播出,並在明年做一張給寶寶聽的「早教音樂」。我想,無論是做一個音樂後廚、和伙伴們在旅行團恣意揮灑,或是進行個人的音樂計畫,韋偉仍在自己的 Life Journey 撰寫「音樂日記」。

20161221_18

Photo Credit:來福膠泥工作室 攝影師: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