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9・新聞

從姊姊戰到董事長 「台灣味」引爆隔空爭論

謝金燕董事長

前日台語歌手姊姊謝金燕在網路上首播最新 MV「要發達」,卻意外引爆一場獨立樂迷的網路戰爭,起源來自於樂評人林勝韋在關鍵評論網站上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姐姐「要發達」:謝金燕就是台灣的聲音形象,最本土的才是最國際文末將「謝金燕」及「董事長樂團」的歌曲互做評比,提到「要表現『台灣味』,不一定得靠語言或者音樂上任何相應的脈絡,有時只需要這是一首由「台灣人產出」、讓「台灣人愛聽」的歌就夠了」,並以董事長《眾神護台灣》概念專輯作為批判對象,指出 「刻意加入大量『台灣意象』的董事長樂團《眾神護台灣》概念專輯,相形之下就顯得無趣許多。」立刻引起獨立樂迷的高度討論。

留言充斥正反兩極的意見,不少網友認為「寫得好,我欣賞後秀場這點」,但阿飛西雅吉他手吳逸駿則反問:「台灣人聽到董事長不想起台灣是要想起哪裡?而外國人看到謝金燕就能想到台灣?外國人是有看過歌廳秀?」

此篇文章也受到當事人董事長樂團關注,貝斯手大鈞,在留言串下方回應:「《眾神護台灣》的實驗性質很高,所以自然不會是流行音樂市場能夠輕易咀嚼的作品,不過這張專輯在國外的銷售量反而比台灣高,當我們開始研究台灣傳統藝術的艱澀難懂的同時,也希望讓不同國籍的聽眾不會因為曲高和寡而無法聆聽,感謝作者的指教。之後亦補充「文字難以解釋在地國際化的作法應當如何,沒有惡意,並邀請筆者共聊,希望把過去幾年董事長海外巡迴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然而,有關流行產業與獨立音樂所傳承的「台灣味」,最後卻演變成「獨立音樂不准批判」之爭。林勝韋在後續的補充說到:「我比較擔心的是台灣樂團圈目前存在一種『不准批評』的氛圍,樂評只能作為音樂的介紹和『讚美』而存在。」吳逸駿也在臉書上隔空回應:「我完全沒有替『董事長』等等獨立樂團說話的意思,我只是覺得你的文章寫的邏輯不通這樣而已。」獨立音樂圈是否存在「不能批評」的奇妙氛圍,成為一個新話題。

 

林勝韋評論原文

台灣似乎還沒有人好好研究過謝金燕,她可是近年來唯一可以用音樂直接影響台灣庶民生活的歌手,在其他歌手還在模仿K-pop偶像又學不像的無限輪迴中時,她已經用電音舞曲證明台灣人可以有自己的流行電音。

謝金燕2014年最新單曲〈要發達〉

經過「嚴格的」K-pop自我訓練,我已經可以輕易分辨台灣流行音樂中的任何一絲「韓味」,她是我聽過近年台灣流行音樂中唯一不帶韓味並走出自己路子的電音舞曲,這個製作團隊很不得了。

謝金燕努力不懈追求創新的個性,還可以把她帶向更高峰,這從她去年的跨年晚會表演就可以看得出來。

為了翻唱一首〈Bar Bar Bar 〉費盡功夫,把韓國搞怪女子團體Crayon Pop紅透半邊天的汽缸舞改成閃亮台味版,還把安全帽變得超大戴在頭上,翻唱歌詞還故意做成時下最流行的空耳版,現在還有哪個流行歌手這麼努力在搞這些噱頭?反而是這個走過台灣秀場年代末期的台語歌手有這種勤懇踏實的功夫,為了取得最好舞台效果掏空心思

看似回歸秀場的光榮時代,卻又藉由台味十足的舞台表演為電音舞曲加入新的元素,這是謝金燕成功的基礎。這幾年來有大量流行歌手跟風想學她做電音舞曲討好聽眾,卜學亮、陶晶瑩、王思佳、陳雷等,我看也只有陳雷〈猴塞雷〉稍微成功,偏偏又是一個老牌台語歌手,真註定台灣電音舞曲只能由台語流行歌的舞台魅力挖掘了。

但這些都依舊比不上謝金燕這種有目標有方向的經營模式,她再這樣搞下去,可能會成為2010年以來頹憊不堪的台灣流行樂界最有記憶點的歌手了,離真正成功的路不遠。

謝金燕的經營模式也向我們說明一件事:什麼叫「國際化」?不是學K-pop偶像唱唱跳跳或唱英文歌就叫國際化,而是選取台灣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份加以詮釋,創造出全新的「台灣文化」,讓外國人認識「台灣」的模樣。對謝金燕來說,台語歌手秀場式的舞台表演風格必定就是她最好的養分來源,使她不用作任何表達就會被稱為「台」(請指出〈姐姐〉這首歌和MV到底「台」在哪裡?其實說不出來),這種old school的演出風格,反而成為謝金燕接近台灣庶民大眾「耳朵」的利器。

更讓人激賞的是,她毫不猶豫地在電音舞曲〈嗶嗶嗶〉中大量使用廣東話,來自台灣人對〈眉飛色舞〉、〈不如跳舞〉等香港「電音舞曲」的印象,完全不怕落人口實,說是「不愛台灣」、「不是台灣人」、「抱香港人大腿」等,但有人敢說這不是一首「台灣味」十足的電音舞曲嗎?連香港人都因為這首歌而迷上謝金燕,這難道只是偶然嗎?要表現「台灣味」,不一定得靠語言或者音樂上任何相應的脈絡,有時只需要這是一首由「台灣人產出」、讓「台灣人愛聽」的歌就夠了,台灣和外國的聽眾自會選擇什麼叫真正具有「台灣味」的歌曲。

由此角度比較,刻意加入大量「台灣意象」的董事長樂團《眾神護台灣》概念專輯,相形之下就顯得無趣許多。很簡單,沒有任何台灣人或外國人會需要藉由〈歌仔戲〉、〈台灣味〉或〈快樂種田人〉這種歌想起台灣,但大家看到謝金燕就是會想到「台灣」,聽到「台灣」現在正在「發達中」的聲音形象。

董事長大鈞的回應(轉自大鈞個人FB)

拿董事長跟謝金燕相提並論實在受寵若驚,越在地越國際是董事長最早提出的概念,眾神護台灣這張專輯在金曲金音獎提名八項差點全部槓龜,反而是中國的華語金曲獎給了我們四項入圍,獲得最佳年度閩南語專輯、最佳年度搖滾樂團、最佳搖滾藝人三項大獎,理由是這張專輯雖然是閩南語專輯卻帶給中國的音樂創作很大的啓發…

《眾神護台灣》的實驗性質很高,所以自然不會是流行音樂市場能夠輕易咀嚼的作品,不過這張專輯在國外的銷售量反而比台灣高,當我們開始研究台灣傳統藝術的艱澀難懂的同時,也希望讓不同國籍的聽眾不會因為曲高和寡而無法聆聽,感謝作者的指教,我們預計下下張專輯還是會繼續做同樣的事情。

作者林勝韋附帶說明

這篇文章原本只是一篇跟平常沒兩樣沒人要看的深夜音樂筆記,也不知道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與討論,原本的寫法相當隨性也不在乎讀者是誰,所以口氣比較直接一點,結論下得很隨便,很多問題也只是挑起沒有回答,大概只是藉著謝金燕現象談談台灣音樂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要講清楚大概需要上萬字吧…

依這幾年的觀察,這其實是台灣樂團圈普遍的問題,處於一個不知道怎麼本土化很焦慮的景況,是該來好好討論這個問題了。感謝文章發出去後各方給予的意見與討論,如果能有效激起這個討論的話,這篇文章作為一個引頭就已經很有價值了。

我比較擔心的是台灣樂團圈目前存在一種「不准批評」的氛圍,樂評只能作為音樂的介紹和「讚美」而存在,而非批評與改進的動力來源,這樣樂評就真的沒必要存在了。我隨便批個兩句就被說國民黨派來的、根本就不懂董事長樂團之類的,一定要我自曝身分表明自己也是董事長的歌迷,好像才能稍微獲得諒解。搞樂團的一定要這麼焦慮嗎?連一點點批評都不容許嗎?真的有這麼沒自信嗎?在指著別人大罵之前,先看看他到底在寫什麼好嗎?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真的有用的批評,接受並且改進自己不是很好嗎?

我是一個花大量時間研究台灣獨立樂團的人,認識任何一個樂團或音樂人,我都死命地從第一張老老實實的追,比如濁水溪公社、林強、豬頭皮、羅大佑這些產量不少的老牌歌手,連豬頭皮散在大量合輯中的作品也幾乎收齊了,董事長樂團比較容易收到的也都到手了(有幾張根本買不到啊…)。我聽過的專輯數量和跨越的年份,在同年紀的人中能比得上的人應該不多。

這幾年我有自覺地重回流行音樂的脈絡,並且自己尋找民間音樂的脈絡,開始學月琴、古琴、北管等根本不會有人在意的東西,拼命看野台戲和聽K-pop之類的,故意隔得遠遠的來看台灣獨立音樂圈,才發現現在的走向侷限越來越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大概就在於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吧,如果連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寫的簡短樂評都無法承擔,非得心靈破碎在臉書上集體取暖的話,還跟人家談什麼音樂的格局和眼界。

我知道這篇文章真正令人生氣的地方,其實是把「令人唾棄的流行音樂」提升到比獨立樂團還高的位置,而且還是台妹謝金燕和搖滾天團董事長樂團的強烈對比,還直接否定董事長的成就,自然會激怒不少人。但我偏偏就是要站在流行音樂這一邊,我就是一個喜歡少女時代和謝金燕動感舞曲的腦殘粉,被這樣的人批評是不是讓你們心靈崩潰了呢?你們口口聲聲說的搖滾革命帶來民主和自由到底在哪裡,難道一個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就沒資格批評獨立樂團嗎?你們的政治位置比任何法西斯都還要法西斯,還跟人談什麼左派,談什麼台灣獨立,談什麼搖滾樂改變社會?啊不就好棒棒集體取暖統一思想不准批評?

我其實很不想講自己聽很多獨立樂團或者是個黑死金屬迷之類的這種事,我想看看以「流行音樂迷」的身分說話到底會遭受到什麼樣的對待和不諒解,沒想到我還是放棄了,因為立刻就遭受到各方強烈圍勦,裡面不乏我尊敬的音樂人和樂團圈朋友。我為這篇「附帶說明」非得說出我的某些「特定身分」才可以被諒解感到深深的可悲。

阿飛西雅吉他手吳逸駿的回應

我還是簡單回應一下他的回應:我完全沒有替「董事長」等等獨立樂團說話的意思,我只是覺得你的文章寫的邏輯不通這樣而已,也不會幫到你眼中所謂的「流行音樂」,更沒辦法對於那些你以為「左」什麼的獨立樂團以及粉絲造成傷害,至於想想那篇就算了,我不是教邏輯的。



avatar

作者 / Tin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