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見未來之前,他們唱出了黎明前最抑鬱不安的那片荒涼,用緊繃著的神經醞釀希望,用頹唐的姿態期待黎明的微光。」
這是五月天的瑪莎為「先知瑪莉」第二張專輯「My Fake True Love」下的註解,瑪莎同時也是這張作品的音樂監製。
「先知瑪莉」,這團名很神祕,彷佛和星相或占卜有某種連結,莫測高深,深不可測。
在我和團員們坐下來之後,他們紛紛先去抽煙。經紀人拿出了他們新專輯和一本誠品書店的刊物給我參考,他說:「如果等一下他們講話你聽不懂,我可以當翻譯。他們講話比較慢一點,需要時間想一下,我可能會跳出來幫忙溝通。但現在他們已經好多了。」
我剛結束上一個會議,頭腦有點昏沈,聽到這番話,故作鎮定,心想這會是個逼進冥想的訪談嗎?雖然他們的音樂如此的深沈撕裂,在海平面聆聽,會有一股潛入海底的衝動,追隨他們的迷幻漂盪裡,忘卻自己。但這總是個訪問,不論如何,他們都得回應。
有趣的是,當我問出第一個問題之後,經紀人就暫時告別,忙著去做別的事情了。我和這四個團員隔著一個桌子的距離,他們看著我,很友善的,我望著他們,很緩和的,可能是連到了電流線,他們開始放鬆表情,展露笑容,我在低溫中和「先知瑪莉」對話,急速解凍。
英式搖滾是「先知瑪莉」從2007年組團之後,就非常確立的風格。七年級生的他們,在高中時期大量吸取西方和東方的音樂養分,不論是地下的或是主流的,艱深的或芭樂的,都開啓他們對音樂的探尋。主唱 Josh 是創作主軸,他的音樂根基來自於從小學鋼琴,古典根基渾厚,「小時候剛開始覺得好玩,但要說快樂,好像也不盡然,彈得好,還是覺得孤單。」
「孤單」無疑是「先知瑪莉」作品透露的冷冽音感,獨自聆聽,那些鬱悶的、鼓譟的、游疑的、困惑的、吶喊的、不解的、封閉的自我對話,全都無所遁形,而且飄盪轉折,難以跳脫抽離。「躁鬱搖滾代表」,他們在台灣的樂壇這樣被定義,他們聽到這樣的說法,笑了笑,沒想否認,但也不完全同意。鼓手 Eric 說:「我們配器展現的音感,不全然是朝那個方向。」貝斯手 Fish 補充說:「但來聽我們表演的人,的確怪人居多。他們多半默默的來,默默的走,有時候覺得我們樂風變了,就會很不認同,還會幹譙。他們想在我們音樂中找到獨特性,但我們就是做自己的音樂,也沒在管別人怎麼設定或評論。」
「先知瑪莉」擅長以英文歌詞創作,他們的英文歌曲流露的徬徨和憤慨,甚至比中文更貼切深入。Josh 說:「之前覺得英文歌詞可以掌握的味道和音域都比較對,比較符合我腦子歌曲的樣子,中文詞反而好像會破壞想像。但我現在很隨便了啦,都可以。」
他們的英文有時獨樹一格,乍看用法未必正確,就像他們的團名「Mary See the Future」,為何不是「Marys See the Future」,以及他們最新專輯「My Fake True Love」, 文法好像說不通。但這世代的溝通語言不再需要精準透徹,明白了,再追究似乎就流俗了,這跟他們歌曲散發的迷濛和隱密一樣,不必太透。
2010年,「先知瑪莉」受邀到英國參加利物浦音樂節,英國 BBC 電台為邀請他們接受訪問,製作特輯,這頗不易,也在音樂界造成話題。而這四個大男生說起這段過程,用「誤打誤撞」來形容,他們自己都不可思議。
當時他們在利物浦的第一天表演完後,去當地的一家 pub 喝酒,老闆娘好奇的過來聊天,團員們送她一張專輯,老闆娘當場播放,結果隔壁桌就有人走過來了。「他說他是 BBC 電台的企劃,他對我們的音樂很有興趣,問我們願不願意接受訪問。」團員們聽到之後,只有一個想法:人在國外,什麼奇怪的事都會發生,最好的應對就是見怪不怪。於是,當天 Eric 趕緊整理了「先知瑪莉」的作品,火速發 mail 給那位企劃,隔天,他們就去 BBC 接受訪問,完成近一個小時的訪談和作品播放。回想這一切,這四個大男生表情不高調,只呈現一種「妙不可言」的笑意,Josh 的總結是:「滿酷的。」
「先知瑪莉」醞藏的氣息,時而低吟時而張狂,孤傲叛逆,桀驁不遜。主流樂壇並沒有忽略他們。他們推出首張專輯「Yes ,I Am」,就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吉他手 Roger 說:「一聽到的時候滿傻眼的,從來沒想過會跟金曲獎有關係。但被肯定總是開心的。」五月天的瑪莎很早就留意他們的音樂,他不僅擔任「先知瑪莉」這張專輯的音樂監製,之前也為他們和劉若英的合作牽線。
我心中有個好奇,見到他們也就直接問了。他們那一首「Cheer」是為陳綺貞而寫的嗎?創作這首歌的 Fish 點頭了,「有一年我和女友一起去看她的演唱會,當下受到鼓舞而寫的。我希望這首歌延伸出的定義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到自己的姿態和位子。 」
跟他們聊著聊著,我也忍不住說,Josh 的神韻和音樂性格,常讓我想起「Nirvana」的 Kurt Cobain。一講完,其他三個團員都笑了。
Kurt Cobain 的確是 Josh 的 Icon。
孤寂易感的心,脆弱滄涼的靈魂,對世界充滿愛與質疑。
這是我從「Nirvana」聽到的感觸。
在「先知瑪莉」的音樂裡,我也找到同樣的共鳴。
先知瑪莉 ► StreetVoice、INDIEVOX、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