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多年,林憶蓮即將在簡單生活節演出,身為華語珍稀節奏 Rare groove 的愛好者,綜觀她 40 年的音樂生涯,相較於台灣樂迷在 KTV 會點的情歌〈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傷痕〉、〈至少還有你〉,甚至是後來在金曲獎封后的《蓋亞》、《0》,我反而想起她在八〇年末期於香港華納唱片推出的「都市觸覺三部曲」。
從都會女性的視角出發,「都市觸覺三部曲」精準捕捉城市裡的情感流動,音樂上則以充滿舞曲律動的 New Jack Swing 為核心之一——對這個曾盛行一時的樂風,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從張惠妹、李玟、L.A.Boyz 到吳卓源的編曲裡都曾出現過它的蹤跡,甚至 NewJeans 在去年中推出復古韻味的〈Supernatural〉時,又重新掀起一波討論。
New Jack 如何 Swing
時光回到 1987 年,美國記者 Barry Michael Cooper 在《村聲》雜誌撰寫一篇關於 R&B 組合 Guy 成員、製作人 Teddy Riley 的專文,拋出了 New Jack Swing 這個字眼,替正在紐約哈林區發酵的聲音找到說法。而這位傳奇製作人解釋的更直白:「New Jack Swing 指的是,才剛踏入圈子,馬上就把場子炒熱的小子。」
聽覺上,它與以往的 R&B 不太一樣,藉由 Yamaha DX7 合成器、Roland TR-808 鼓機、E-mu SP-1200 取樣器創造經典音色,融合嘻哈的元素,自此讓黑樂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影響舞蹈及服裝時尚的發展。
在八O年代末期到九O年代中期,大量挾帶 New Jack Swing 風格的歌曲,攻進美國告示牌排行榜。早在 Teddy Riley 與 Michael Jackson 合作《Dangerous》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之前,他與另兩位傳奇製作人 Babyface、LA. Reid,共同操刀 Bobby Brown 第 2 張專輯《Don’t Be Cruel》,每支單曲皆獲前 10 名佳績,海外銷量同樣亮眼,也讓 Whitney Houston 的前夫,自 New Edition 單飛成功,再度成為少男少女的偶像。
1989 年,另一組金牌製作人 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 與 Janet Jackson 結合明尼阿波利斯之聲(Minneapolis sound)的《Rhythm Nation 1814》,探討美國各種嚴肅的社會議題,不僅讓 Janet Jackson 擠身天后之林,更是將擁有 New Jack Swing 元素的作品推至藝術高峰。
洋風港味
在正式出道之前,年僅 16 歲的林憶蓮便成為香港商業電台的 DJ,對流行趨勢自然格外敏銳,相信當時也感受到 New Jack Swing 那股來自街頭的心跳。回顧她在 CBS/Sony 時期最後兩張專輯《灰色》與《Ready》,逐漸擺脫少女形象邁向唱跳動感路線,亦翻唱了不少日本音樂人的歌曲,例如現在可能會被歸類為 City Pop 的〈自製空間〉,原曲是大橋純子的〈眠れないダイヤモンド〉。隨著人氣攀升,順勢鋪陳出她轉投華納唱片時期的「都市觸覺三部曲」,確立在華語流行樂壇的地位。
不若以往歌曲那樣多東洋或西洋懷舊金曲翻唱,《都市觸覺第一輯》特地飛往紐約拍攝封面,俐落短髮伴隨城市的風揚起,營造林憶蓮更時尚的成熟形象,宣告正式脫胎換骨。不給人喘息的空間,第一首歌〈三更夜半〉能無縫接到下一首〈雷電風雨夜〉,編曲嗅到 Jimmy Jam and Terry Lewis 擅長的明尼阿波利斯之聲。
除了美式風格外,「都市觸覺三部曲」中還聽得到英倫元素,即便是翻唱美國歌手 Taylor Dayne 的主打歌〈講多錯多〉,但以 Hi-NRG 風味的鼓機開場,不禁讓人想起英國 Synth Pop 樂團 New Order 的代表作〈Blue Monday〉;〈匆匆〉則是帶有英國靈魂樂組 Soul II Soul 味的 House 元素。
林憶蓮與製作人許願、倫永亮在市場上大膽試水溫,背後加上國際級唱片公司的資源,不到兩年就完成「都市觸覺三部曲」。每張專輯的混音專輯,或許更能聽見世界正在發生的舞曲潮流,例如《都市觸覺第一輯》的《City Rhythm Take Two》,收錄的〈一分鐘都市一分鐘戀愛〉改編自 Sheena Easton 的代表作〈The Lover In Me〉。不得不提到杜自持的編曲,精準地還原常與女性音樂人合作的製作人 Babyface、LA. Reid 那般細膩質地。
十分有趣的是,New Jack Swing 原汁原味的節奏跨海到了另一岸,被填入了不一樣的城市性格。從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街頭小子,搖身成時尚感性的都會女子,展現情慾之餘,一股說不上來的急迫感,彷彿一把將你丟進永不停歇的香港「石屎森林」。
比方說,收錄在《都市觸覺第二輯》的〈逃離鋼筋森林〉,呈現職場與人際關係的疏離,描繪都市人在日復一日的框架中,尋求突破或自我解放的渴望;〈燒〉是〈你給我的愛不是愛〉的原曲,以困在火圈象徵禁忌之戀,不斷在情慾與道德邊緣中拉扯⋯⋯然而,一切壓抑直到《都市觸覺第三輯》才真正找到出口,〈傾斜〉遠離喧囂的香港來到浪漫的歐洲,〈再不在乎〉則用更灑脫、抽離的態度替三部曲做了完美的收尾。
在市場與美學之間,林憶蓮始終維持著不懈的探索精神,無論是後來屢被死忠樂迷奉為巔峰的《野花》,或在台灣推出的一系列都會情歌,都展現她駕馭不同情緒與風格的能力。然而,我們在回望她漫長而多變的創作軌跡時,請不要忘記「都市觸覺三部曲」。它不僅勾勒出八〇、九〇年代香港都會女性的鮮明樣貌,同時紀錄這座城市曾經的流行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