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被稱為最接地氣的音樂祭——2025 Park Park Carnival 叭叭嘉年華,今年更接軌國際,來自海外的音樂人更是近 10 組,其中包含來自越南的流行搖滾樂團 Nghịch(在越南語中意指「頑皮、叛逆」的意思),首次來台就在第二日猿猴舞台擔任開場團。
年輕的團員憑藉著青春洋溢的活力,接連帶來多首代表作,很快就征服對他們相對陌生的本地聽團仔,演出結束還留下來簽名合照。
在烈日底下,一旁控台負責 PA 的 Michael Choi 來頭不小,其實是 Nghịch 所隸屬的越南獨立廠牌 InQ International 執行長。
出生於南韓的 Michael Choi,擁有將近 30 年的英美音樂產業資歷,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製作人與業界老將。他曾與 Annie Lennox、MIKA、Kanye West 等眾多國際知名藝人合作,足跡遍及歐美樂壇。
近年,Michael 定居越南,深度參與當地音樂發展,為當地音樂人如獨立搖滾樂團 Ngọt 製作音樂,並創立 InQ International——一家專注於全球音樂產業的全方位娛樂公司,旗下擁有好幾組越南新生代音樂創作人。
「上一次我到台北,還是在 2001 年,當時我是為 Gareth Gates 彈貝斯!」Michael 表示,去年再次回到台灣,真的被音樂基礎建設嚇到:「不只場館是世界級的,音樂節規模驚人,還有像 StreetVoice 街聲這樣為獨立音樂人打造的完整生態系。」
面對亞洲獨立音樂場景的崛起,Michael 與 InQ International 以傳奇的摩城唱片(Motown Records)為目標,致力於打造公平透明的音樂產業,推動公平分潤與國際化培育。
Q:可以形容一下 InQ International 的廠牌調性嗎?
Michael:InQ 是一個音樂優先的廠牌,為音樂人而生的家,在這裡音樂永遠比名聲、外貌重要。畢竟在亞洲的許多地方,音樂產業常常被視覺文化所掩蓋,市場行銷與圖像往往主導了一切。
我太常看到創作的價值被低估、力量未被充分欣賞,甚至在產業內部也是如此。但如果仔細看數據,你會發現真正能帶來長久價值的,始終是那些偉大的歌曲,經典的旋律與引起共鳴的歌詞。它們不僅能創造穩定的收入,更能讓藝術家保持真正的影響力。
我們的「家」是以摩城唱片(Motown Records)精神打造的。我們擁有四間錄音室和一間專屬的排練室。每位藝術家不僅僅是歌手,他們同時是優秀的創作者、製作人和音樂人。
樂手加上專業的商業團隊,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加上重視合作的廠牌文化,每年在這裡誕生數百首歌曲。音樂人積極參與彼此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家族,由共同追求卓越的精神緊密連結。
Q:成立廠牌有哪些想要達到的目標呢?
Michael:一直以來,InQ 在越南的獨特優勢就是國際視野。由於越南的音樂產業很擅長內需市場的銷售,我若只知道創作迎合在地市場的內容,我無法真正與他們競爭——畢竟我的背景深深植根於全球舞台。我們的重點一直放在發掘和培養能跨越國界的音樂人,這是一種既謹慎周全、又充滿雄心的藝人培育與 A&R 模式。
對 InQ 來說,公平同樣不可或缺。即使我們在專案上投入大量資源,我們仍堅持版權由廠牌與音樂人平分,這對我來說是不可妥協的原則。它不僅確保了平等,也鼓勵我們的音樂人積極了解音樂商業運作,從中學習拆帳與版權的機制。
總而言之,InQ 的核心是一個培養藝術、促進合作、並讓音樂力量獲得應有尊重的地方。
Q:如何看待越南目前的獨立音樂場景?依您的國際經驗,東亞或是東南亞的音樂放眼全球有何獨特性?
Michael:當我在 2017 年從洛杉磯搬到越南時,所見的音樂環境,幾乎陌生得無法辨認——那時沒有 Spotify、沒有 Apple Music。雖然有一些本地的串流音樂平台(DSP),但幾乎沒有人真的能從中獲得收益。
許多當紅的歌手,一年只發表一首歌,搭配一支昂貴的音樂錄影帶,目的為了吸引品牌贊助。現場演出則常常有十位以上的歌手輪番上台,但每個人只唱一到兩首歌,讓我完全無法理解。
直到我遇見了獨立音樂場景,特別是河內樂團 Ngọt。他們自己寫歌、舉辦自己的演出,這才是我熟悉的模式。最後,我參與製作了他們的第 3 張專輯,並籌劃了巡演。這場計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奇怪的是,主流媒體幾乎沒有給予任何關注。
差不多同一時間,我的公司團隊正在製作胡志明市的跨年演出,而我被任命為音樂總監。我把握這個機會,讓饒舌歌手、獨立樂團能與主流歌手同台演出。最初音樂產業和電視圈裡的一些人,對這樣的混搭並不領情,但我並不在乎。Ngọt 的主唱是一位極具天賦的創作歌手,而在獨立場景之外的普羅大眾,對這樣的演出也展現出非常正面的回應。
然而,時間快轉到 2025 年,畫面已經不同。串流音樂平台的收益狀況健全了,年輕音樂人開始意識到創作完整專輯的價值。下一個要突破的是現場演出,以及拓展國際市場。
但有一點我要強調,雖然越南的一些文化特質或許具備全球吸引力,但我不會刻意去追尋它們,我不認為那是我的角色。我相信藝術來自個體的獨特性,像我的偶像 Prince、David Bowie 及 Miles Davis。他們不是去塑造文化,而是做自己,潮流才因此誕生。沒有真正具魅力與天賦的人引領,再鮮明的文化也不會被看見。
Q:為何 Nghich 會選在台灣進行海外巡演一站?對於台灣的市場有什麼想像嗎?Nghich 與 InQ International 接下來在台灣有何規劃嗎?
Michael:認識 Nghịch 和台灣都一樣令人興奮!當我第一次接觸到 Nghịch 時,他們幾乎已經具備成名的一切:紮實的歌曲、獨特的聲音風格、一位兼具魅力與高超技巧的吉他手,以及一位能唱上好幾天,外型也極具舞台感的主唱。不過,在當今這個充滿錄音室魔法的時代,我並不確定他們是否能在現場演出中維持同樣的水準。
我親自去看了現場,結果完全被震撼!他們的能量、技巧和舞台魅力無庸置疑。搖滾在亞洲盛行,但在越南仍是小眾。假如在其他國家,Nghịch 早已成為唱片公司爭搶的對象。簽下他們不需要猶豫,但核心市場會在越南以外的地方。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亞洲市場的門開始為我們打開。NPCC 的 John Huang(薑黃)突然邀請我參加台北音樂博覽會(TAIPEI MUSIC EXPO),那是我第一次參加音樂會議,也非常榮幸能受邀。
我在這裡不斷認識台灣的音樂人,例如和我是機車少女 I’mdifficult、饒舌歌手山姆 Someshiit 這樣優秀的音樂人建立連結。後來我遇見了 Landy(中子創新創辦人暨執行長張培仁),立刻意識到彼此志同道合,逐漸建立合作關係。他的生態系統已經能協助 InQ 旗下的音樂人推向多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