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登場 2025 年第二屆臺北音樂博覽會(TMEX),日前(8/28)舉辦產業講座邀請到 THE FIRST TAKE 的兩位核心人物——製作人內田真、創意總監/影像導演清水惠介——登台。這不僅是 THE FIRST TAKE 的主創人物首次海外露面演講,講座內容也解密了頻道的創建過程與許多珍貴的拍攝故事。

製作人內田真表示,THE FIRST TAKE 自 2019 年 3 月起進行了為期八個月的籌劃,當時日本音樂市場正面臨串流平台訂閱制興起、長尾式宣傳取代短期銷量衝刺、「肩帶型內容(Shoulder Content)」成音樂行銷主力的關鍵時刻。
所謂「肩帶型內容」指的是支持主要內容的延伸型內容,比如支持歌曲行銷的肩帶型內容,可能是 teaser、MV、字幕版 MV、短影音、live session 等影片。一支又一支接連曝光,讓同樣一首歌能在後續好長一段時間,被各種關注方式聽見或看見。
內田真與導演清水惠介由此開始思考,可不可能有一種外於 TV、MV、Live 的新型態「肩帶型內容」誕生,於此開始研究 MTV Unplugged、Tiny Desk Concert 等節目,比較各平台媒體內容的優缺,以及人們在音樂中獲取感動的理由,最後企劃出 THE F1RST TAKE(他們強調,FIRST 標準字的字母 I 其實是數字 1)。
導演清水惠介分享,網路奉行「現實至上主義」,觀眾上網特別喜歡看到的讓他們覺得「真實」的內容,而不是充滿宣傳意圖的訊息。THE FIRST TAKE 能吸引人的原因在於其內容的「無法預測(un-predictable)」、「真實感(reality)」、「人味(humanity)」,除此之外,還有「制約」——「價值的誕生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清水惠介說,人們在有限制的時候才會激發潛能,因此當你跟藝人說只能錄一次時,他們往往會交出很不一樣的表演。
THE FIRST TAKE 主張他們的每支影片都是「一錄到底(一発録り,Ippatsu Dori)」,背後其實很深的哲學底蘊,影響導演的每個決定。清水惠介引用了 Miles Davis 對一次性錄音的看法(應指名碟《Kind of Blue》的錄音方式)、「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的「只留一朵牽牛花」美學,以及德國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 的「Less, but better」設計準則,作為「聚焦一點才能呈現本質之美」的概念註解。
在拍攝上,他也參考了 Hedi Slimane 的音樂人黑白寫真系列,邀請日本攝影師長山一樹(Kazuki Nagayama)擔任攝影總監,採用極簡、克制的白色背景與打光方式,定點定焦的攝影機鏡位進行每場拍攝。特別的是,他們的拍攝角度也多半呈現藝人的側臉,因為「不正視鏡頭表演,往往會讓觀眾覺得更真實、親近」。

2019 年 11 月,THE FIRST TAKE 正式啟動。團隊考量各種數據與因素選角,找上當年還未曝光真面目的網路歌手 adieu(上白石萌歌)擔任首集出演者。由於這是 adieu 第一次公開露面表演,加上演唱作品〈ナラタージュ〉的詞曲作者野田洋次郎(RADWIMPS 主唱)在 SNS 上分享,讓頻道首發影片即打開知名度。
除了匠心獨運的拍攝美學,THE FIRST TAKE 也持續精挑內容以維持熱度、多元性及新鮮感。比如「新歌」會安排獨家編曲,「舊歌」會視季節性唱經典名曲(例:ORANGE RANGE〈花〉),另外還有「初次解禁」的新人、新組合在此出道(例:milet、Aimer、幾田りら的合唱)。
每支影片他們都會提早四小時公開連結,影片縮圖會生兩版置換、觸動大家二點擊(奇招!),同時觀察留言及社群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熱度。清水惠介對於網路上充斥 THE FIRST TAKE 的仿製內容一點也不擔心,他認為「能被模仿在網路時代是很重要的」,可是你或許「能模仿設計,卻無法重現他們的高品質」。
THE FIRST TAKE 縮圖封面上的直線,簡單卻深刻,任何人都可以畫出來,但他們還有一流的音響工程師、供歌手挑選的各款電容式麥克風、能夠在同一空間創造萬千光影變化的攝影美感。每當一場拍攝要執行,工作人員都知道要為此繃緊神經、不能出錯,極致的專業文化,更是山寨內容難以超越的作業門檻。
THE FIRST TAKE 的高規格製作和專業呈現,讓許多觀眾而質疑團隊是否至今仍秉持「一錄到底」的原則,現場兩位講者坦言,看似「完美主義」的呈現,其實仍保留著許多真實感的瑕疵,只是觀眾不見得有注意到。比如嘻哈團體 nobodyknows+ 因為上節目唱錯詞翻紅,Ano 唱歌唱到耳環掉下來,還有 LiSA 唱〈炎〉時有感而發,含淚訴苦喊:「白色的背景實在太犯規了!」當天的工作人員也都跟著落下眼淚。哲學控清水惠介認為,這正是班雅明所說的「靈光(aura)」,因為此時此地的連結,誕生了一次性特有的閃耀。
THE FIRST TAKE 開頻至講座發生當下近六年,已締造超過 1120 萬訂閱、來自 224 個國家與地區近 60 億次播放量的浩瀚成績。現場公開的幕後數據還有,頻道男女閱聽眾比率為 61:38;18-34 歲的聽眾佔六成;日本之外,台灣是最多人訂閱的國家,有 52 萬訂閱戶,僅次於日本的 730 萬人!(這也是吸引兩位講者來台的主因。)
為了讓品牌持續發展,他們成立數位發行廠牌 The First Take Music 上架節目歌曲,也以 The First Take International 品牌名義專門拍攝海外音樂人(蔡依林、韋禮安、A-Lin 的拍攝都在這個企劃案內執行)。國際推廣上主打動漫歌曲(Anime Song)策展、陸續補上在地化的歌詞及訪談 cc 字幕,甚至也跟香港 ViuTV 深度合作「Chill Club 徵選」,讓香港音樂新秀登上該頻道。
拍攝內容本身,他們挑戰製作 VTuber 星街彗星的演出,3D 建模頻道招牌耳罩式耳機;也以非常規方式拍攝 ATARASHII GAKKO!,融合舞蹈動作的演出。
在講座尾聲,兩位講者各自分享了 THE FIRST TAKE 近 600 支影片裡,私心最推薦的影片:清水惠介的選擇是第一集的 adieu,以及第一位登上該頻道的古典鋼琴家藤田真央。內田真的選擇是 AiNA THE END 的《膽大黨》OP〈革命道中〉,以及日韓混血歌手 CHANMINA 的〈SAD SONGS〉——前者有 AiNA THE END 自己發想的鏡位變化與舞蹈安排,後者則有 CHANMINA 找來由她擔任製作人的女子組合選秀企劃「No No Girls」的 10 位決賽入圍者一同演唱,意義深刻。
THE FIRST TAKE 以 YouTube 廣告作為主要收入,製作好內容吸引觀眾是不變的法則,為了很想拍攝的對象,會願意花半年的時間去提案與說服。有業界聽眾提問,是否有拍攝後沒辦法釋出影片的狀況,他們只委婉地說,都會努力溝通上線,但的確有歌手耳機中途掉了要求重拍的情形發生。
如今品牌要繼續運作,他們意識到得往國際走,台灣有許多聽眾,拍攝團隊裡也有台灣人在,所以把第一次的海外講座獻給台灣。兩位講者最後感謝並期待大家,繼續支持並訂閱 THE FIRST 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