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新聞

生祥樂隊配樂新作《民主之眼》 重現台灣民主現場的聲音風景

由鍾宜杰導演歷時 20 年拍攝、集結 9 位資深攝影記者共同完成的紀錄片《民主之眼》三部曲近期啟動群眾集資。紀錄片配樂專輯由金曲、金馬獎肯定的林生祥與樂團成員全力製作,共收錄 22 首曲目,融合民謠、搖滾、電子樂與社運歌曲元素,是一部可獨立述說時代重量的聲音作品。

《民主之眼》配樂靈感取自臺灣社運史上多首經典歌曲,包括李雙澤的〈美麗島〉、胡德夫的〈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以及美濃反水庫運動中所誕生的運動音樂。編曲上融合了客家與恆春民謠的在地元素,再結合搖滾與電子聲響,使整張專輯在保有文化韻味的同時,也拓展出跨世代、跨風格的聆聽經驗。

回望林生祥的創作生涯,自 1992 年於淡水租屋處成立「觀子音樂坑」開始,他的音樂始終與土地、人群與社會運動密不可分。1998 年因美濃反水庫運動情勢轉趨緊張,作詞人鍾永豐邀請生祥返鄉創作,兩人展開詞曲合作,組成「交工樂隊」。以農村勞力交換的「交工」概念為名,交工樂隊以音樂紀錄農村、農民與農業議題。

1999 年《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不僅記下了老農夜宿中正紀念堂、清晨奔赴立法院陳抗的畫面,也在現場一次次被傳唱,成為激勵群眾的聲音。2002 年,專輯《菊花夜行軍》獲第 13 屆金曲獎最佳樂團,音樂評論人馬世芳更盛讚該作為「臺灣文化史的重量級經典」。

交工樂隊解散後,林生祥嘗試與不同音樂人合作,自 2006 年《種樹》專輯起,多與日本吉他手大竹研一起創作。而後在大竹研的推薦下,創作團隊加入貝斯手早川徹,三人自《大地書房》專輯起開始合作。

2011 年夏天在赴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祭表演前,打擊樂手吳政君加入。2013 年正式以「生祥樂隊」為名,接著鼓手福島紀明和嗩吶手黃博裕則於 2014 年成為團員,樂團陣容漸趨穩定、成熟。2015 年推出概念雙專輯《圍庄》,探討空污與產業結構問題,榮獲金曲獎評審團獎;2017 年則為電影《大佛普拉斯》創作配樂,奪得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

此次《民主之眼》配樂原聲帶由生祥與長期合作之樂手共同編曲演奏,從旋律到節奏設計都細緻描繪了紀錄片中每一幕歷史場景。對林生祥而言,配樂不只是烘托畫面的工具,也是一部能夠獨立聆聽的音樂作品。

導演鍾宜杰分享,在製作配樂時,生祥對每個分秒的畫面都精準掌握,「這種職人精神,如今在工作現場已難得一見,也讓我不斷提醒自己必須更專注、更嚴謹地完成作品。」導演回憶錄音現場時說道。

當紀錄片影像重現歷史,音樂則補足無法言說的情感與重量,陪伴觀眾沉浸其中。《民主之眼》導演鍾宜杰表示:「我們希望這張專輯能讓未曾經歷那段歷史的年輕世代,也能透過聲音感受到當年的張力與信念。」

目前專輯正於挖貝平臺集資中,除了限量生祥樂隊親筆簽名專輯 CD,回饋品項還包括攝影家精裝相片集、典藏悠遊卡、攝影家署名明信片等。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民主之眼》將有機會走進更多學校與國際舞臺,成為下個世代思考自由與公民責任的起點。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