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吹專訪

【吹專訪】鹽田懸日,星空皆可——演唱會導演劉柏君深談「田馥甄《田調》巡迴」:老天爺是最高藝術指導!

2025 年 5 月,田馥甄舉辦為期兩個月的「田調 Live in Life 野地小巡演」,五地十場唱遍全台非典型場地,帶著歌迷造訪山景、海景、古蹟。官方預估共有 2 萬人購票參與,場場甚至都有沒買到票的觀眾蹲坐欄外聽漏音,無論那些「野地」有多難抵達。

是結合大自然與音樂的演出,從歌單、舞台、視覺設計都會隨環境變化,「田調」堪稱大膽與瘋狂的演出企劃與執行成果,讓它成為上半年社群討論度最高的歌手巡演。

Threads 上搜尋觀眾側錄,有田馥甄在落日時分唱〈懸日〉的魔幻、有飛行傘在空中滑翔的奇景、有伴鹽田倒影而歌、有整片星空下的〈皆可〉⋯⋯。以大自然為背板,歌迷追星很累卻也說,因為跟著田馥甄去到這些場地,第一次或再一次發現台灣各地的美麗。大家也紛紛好奇問起:「田調」的幕後製作團隊究竟是誰?

來自演唱會製作公司 Good Show Lab 的劉柏君是「田調」演唱會的總導演。從 live house 獨立音樂場景發跡的她,曾製作美秀集團、The Crane 鶴、大象體操、Leo王、國蛋⋯⋯等音樂人專場,職業履歷經驗頗豐,「田調」卻是她第一次和「巨蛋級」流行歌手合作。

過去五年因為 SXSW live session、顏社煮場秀等製作案,劉柏君早已挑戰過廚房、釣蝦場、古蹟、工廠、廟宇、電子花車、山上、海邊⋯⋯等非典型的野地演出;起初本以為「田調」不過是它們的「放大版」,後來才發現自己實在是太天真了,加上觀眾進場條件後,製作難度根本不是同個級別。

然而不帶著股天真傻勁,怎麼可能做出「田調」呢?巡演結束後兩週與劉柏君相約線上專訪,談「田調」製作過程,她抽絲剝繭、毫無保留,問答精修後餘萬字,句句皆是心法與故事,有理性的製作 know how,也有對藝人的感性觀察。

她說:「要讓極度的浪漫實現,要經歷很多的不浪漫。」即使製作面給出全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只能等待,等待音樂與「最高藝術總監」大自然共創的五感體驗發生,因為在田調裡,「天空是最棒的視訊,太陽是最棒的燈光設計,大地是最棒的舞台設計,雨、風、生靈萬物是最自然的特效。」

以下是 Blow 吹音樂與「田調」導演劉柏君的專訪問答。專訪分成「田調的開始」、「田調的奇景」、「田調的音樂」、「田調的馥甄」、「田調的影響」五部分呈現,全面記錄這場足以列入台灣流行音樂史冊的重要巡演。

田調的開始

Q:田調企劃怎麼開始的?這個非同尋常的「野地巡演」形式,最初希望傳達什麼感受給聽眾?

「田調」的開頭其實是 Live in life 系列的延伸,從〈自己的房間〉開始,疫情後又於〈現在是什麼時辰了〉重啟,成為「田調」的雛形。馥甄說,她從 S.H.E 開始,唱遍世界那麼多的舞台、問過自己的心,這真的是她想做的事。想邀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很自然的看到美的事物、好吃的食物,就想分享給喜歡的人這麼單純。

我覺得「田調」這個名字取的很好,結合「田馥甄、田野調查、曲調」與「實地考察、觀察體驗、記錄描繪」等寓意。主題曲〈一二三〉這首歌也有明確的概念,「一二三」這三個字合起來是「田」,歌詞中「這才是我要的填空/用力抱緊每一次撲空」,巧妙呼應巡演所傳達的人生觀:在旅程中輕輕放下不必要的包袱,深深收藏支持自己的回憶,並繼續自在前行。

馥甄這幾年常走向大自然、登山爬百岳,「田調」帶領觀眾貼近她喜歡的大自然,是她獻給樂迷與自己的一份特別禮物。

她在 talking 時說:「選擇站在愛這邊,不是恐懼這邊,不然我就原地退休,少做少錯,但真正的勇敢是雖然害怕依然去做。」也說:「來地球到此一遊就是來玩的,人生都很難,不管怎樣都是又辛苦又累,不如選自己真心喜歡的,我是這麼覺得的,而我也是這麼選擇的,才有今天的田調。」

這些,都讓我更了解她為什麼要辦「田調」。

Q:田調製作上肯定有許多挑戰,想先聊聊「場地選擇」。該怎麼從台灣那麼多美麗的場地中,挑選出適合演出的環境呢?考量的因素包括什麼?

這次團隊有一個演唱會超級特別的組別叫「製片組」,通常是拍片才有的。他們比我早還加入田調團隊,後來我跟經紀人喝完「相親咖啡」就收到 100 多頁 PPT,裡面是好幾十個他們先挑選出來的全台場地。

我消化過後先刪除一些同質性太高的、不夠特別的(已經有指標性活動在那)、觀眾有安全體驗疑慮的。再來從幾個大方向分類:海景、建築、山景、田景,也同步考慮北中南的區域平衡後,針對這幾個分類去 Google Maps 裡一個一個看這些場地在白天、晚上的樣子,也包含進去的路途是否會太小,難以變成觀眾跟硬體進場動線。

接著再去看不同季節的樣貌,例如:田景是否會碰到休耕、暨南大學的花季、海邊的季節風向、太陽落下與月亮升起的角度、部分場地的熱氣球節檔期⋯⋯。

除了場地美不美或是否特別之外,有一個重點的思考是:「這個地景是否能與馥甄的音樂互相滋養,什麼地點能成為容器,讓場地不再是「場」,而是演出者的心理地景的延伸,再顧及整體概念、美學、選場域的膽識。

大刪除一輪後,在會議上我大膽跟製片組許願了其他場地,其中一個是想要舞台在水面上的場地,因為我想到 FKJ 的 live session,所以後來才出現井仔腳的鹽田選項,這個場地我原本想訂製透明的壓克力舞台,讓大家是可以透視看到鹽田的水面,後來因為承重保護問題而作罷。

我們理解大家都不想太熱,不想碰到梅雨季跟颱風,所以原本四月就想開始巡迴,但四月有梅雨季容易有雷陣雨,偏偏五月開始台灣就很熱了,「田調」真的很難欸!

Q:田調「田調場地」的過程有什麼趣事發生?哪些場地本來也去田調過?

總共大概有八到九天的場勘,一天看四到五個景,有兩天甚至是早上五點半出門,搭箱型車從台北直接殺到恆春。整趟從北到南宛如苦行僧環島,坐車坐到屁股痛,勘景還要考慮日夜狀態,有些景等晚上得再回去看一次。

三月的時候,我們已經把場地都收斂過,定案最後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幾場。原本場勘的五人小隊,也擴大到硬體、企劃、唱片公司、燈光、行政、攝影、藝人⋯⋯等二十人大隊!到最後演出時,我們已經去過這些場地至少三到四次了。

後來沒選的場地有:基隆潮境公園、和平島公園、水湳洞、台中麗寶落羽松、南投向山遊客中心、奇美博物館、大鵬灣⋯⋯等。大鵬灣的場地就叫「大鵬灣小巨蛋」,旁邊都是遊艇,我一度想像馥甄可以坐在遊艇上,開場走下來應該會很酷,但因為很多場地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及執行的困難度,過程中團隊也很燒腦拉扯。

我們也有去新竹看看,因為那裡是馥甄的家鄉,但那天寒流來,山上風超大,氣溫 8 度快冷死。有趣的是,馥甄看到虎嘯飛行傘的時候,自己說要搭飛行傘降落出場(不可能!),她場勘的時候自己也會有很多異想天開的事。

場勘到後來我都會做惡夢,一個是我夢到衛武營下大雨,階梯舞台變成瀑布,地上樂器效果器全部被沖走,直接演不了。另一個是夢到田調去海水浴場演出,觀眾區跟舞台區都是在沙灘上挖壕溝搭出來的,結果演到一半海水倒灌,水快淹到我的膝蓋。

Q:製作田調有什麼環境不安定因素?會擔心觀眾不買單環境體驗嗎?

因為無法預期是否會下雨,所以一定先假設若下雨,觀眾是否安全。排除掉氣候安全疑慮後,還有蛇、紅火蟻,以及馥甄怕貓咪的問題⋯⋯。恆春第一天的上半場,我們都在「貓咪危機」裡面,intercom 裡大家都在找貓;上半場唸禱詞時,那隻貓忽然從磚窯跳下來,她差點轉身看到,演出差點 shut down!

觀眾是否買單這只能靠互信跟他們對馥甄的愛了,因為在公布這個巡迴時,主辦就有再三強調這是戶外場地,建議購票前請自行評估氣候及體能,畢竟淋雨、日曬、蚊蟲這些就是戶外不可避免的。但整體體驗這件事,我是盡力用演出設計來呈現給觀眾。

開始巡演後我發現一個差異,以我過往的經驗來說,站位在 live house 跟音樂祭是非常常見的,但她的歌迷很多習慣座位觀賞,這點讓我很拉扯,因為有些場景站著才能看到完全體,而且如果全部都要賣座位,在腹地有限的狀況下成本會虧死吧⋯⋯。

現在結束後看到觀眾的回饋,我覺得應該都是有感受到田調在戶外的概念跟用意吧,雖然沒有那麼舒服,但獨特性真的無法複製。

田調的奇景

Q:在你的設定裡,田調這五站對應的環境特色、要呈現的獨特美感分別是什麼?

在接到這個巡演的時候,我就很清楚舞台要越簡單越好,非必要的硬體結構都拿掉,沒有轉播沒有歌詞字幕沒有視訊,因為要把最大的舞台背景留給自然的景觀,也才能凸顯這種演出跟一般演出的差異。舞台雖然都很簡單,但是要呈現的到位還是不簡單,每一場的開演時間都要精算,跟最高藝術指導「老天爺」好好協調。

台南 井仔腳鹽田

鹽田著墨比較多的是舞台跟觀眾的相對位置,想要呈現的是鹽田的特殊地景跟天光,保留鹽田、鹽山的倒影延伸感、天地的包覆感。我們特別保留一區,讓觀眾可以坐在鹽田中,看見倒影。另外一個重要的景色是日落的魔幻時刻(magic hour),所以開演時間設定時,我們就有把天光的因素考慮進去了。

南投埔里 虎嘯山嵐飛行場

埔里虎嘯飛行場,場地本身是一個緩降坡,盡頭就是可俯視一大片埔里市景及山嵐。這裡是所有場地裡,唯一設定有日場與夜場的。白天看山景,晚上看夜景,後來我發現海拔 600 公尺的植物與濕氣,已經是第五感的體驗了。

場勘時,燈光設計玉麟哥就提出用雷射打到天上像天幕的構想,現場看雷射直入雲霄、沒有盡頭的感受實在無法形容。他甚至把田調的 LOGO 打在雲上,多麼奢侈又浪漫的想法啊!

高雄 衛武營戶外劇場

高雄衛武營是唯一的城市場,並且以建築為唯一主體,初期看到照片時就決定要把階梯觀眾席跟舞台區做翻轉,場勘後確定全靠燈光搭配建築設計來呈現,搭配樂手和馥甄高高低低的錯落站位,讓她擁有最遠、最大、最多元的動線。

巡演開始後,演完前兩站絕美的大自然場地後,沒想到衛武營成為我要征服的一堵高牆,因為我沒有「最高藝術指導」老天爺可以靠,所以要用最多力氣發想視覺設計。馥甄也特別選唱給高雄〈口袋的溫度〉,我也建議在彩排時把外場喇叭關掉,想保留驚喜。

屏東恆春 聯福磚窯

恆春磚窯場除了建築還有滿多人文想像。畢竟這個磚窯是古蹟,恆春是古城(今年建城150週年),國境之南的鬆軟氣氛也是非常獨特的。窯洞深處的黑暗神秘、紅磚的斑駁歷史感、煙囪在側形成的特殊構圖等等,都是這個場景獨有的。

勘景時我就想到,窯洞裡如果有人在演出時用螢光塗料作畫會很酷,後來衍生成找「空山祭」的團隊「艸非火 Fake Fire Atelier」合作,打造窯洞裡竄出的火焰燈管裝置,以及舞台兩側的螢光塗料牽牛花、藤蔓。

磚窯場也是唯一一開始就設定做「日轉夜」的場次,一場演出可以享受到兩種氛圍。那兩天我都刻意晚十分鐘開演,只為了唱到〈念念有詞〉時,剛好可以音樂、燈光、古蹟共製的奇幻效果,搭配歌詞很像洞裡正在作法產生一個時空裂縫。

南投埔里 暨南大學

這場景最想呈現的是舞台後方的絕美層層山陵線,被大樹環繞的整個場域。也因為埔里是盆地,這裡給人的感覺也是很寧靜、被大自然 360 度包圍的感受,所以我們設計了雙層蛋糕音樂盒的旋轉舞台,舞台的原木立面有年輪意象。

旋轉舞台的設定,一開始硬體有提醒我這樣馥甄會一直被轉到背對觀眾,但我想說她應該很愛看山吧,也想觀眾的視野可以被帶往欣賞山景,而不是只有藝人而已。

後來因為加入萬里場的觀眾,我們便絞盡腦汁想怎麼給觀眾更好的體驗,所以取消原本觀眾環繞圓形台的想法,加入蜿蜒像山路的延伸台,和蜿蜒的山景融合。就像馥甄所說,這樣的蜿蜒設計,除了對應田調的曲折過程之外,也讓她跟觀眾更親近,看到更多的人事物。

Q:這五個場地裡,哪個場地最不容易?

每場都很難,因為太不同了,而且這些場地完全沒有舉辦售票演出的前例可循。

舞台高度我都糾結很久,比如鹽田場舞台太高就會跟場景很分離,隔週的埔里飛行場,若舞台過高大家看不到後面的山景跟夜景,太低觀眾看到馥甄的視角也需要拿捏。

萬里場加入暨南場,舞台改了好多個版本,希望讓大家最終場可以輕鬆的坐在草地上觀看,所以雙層舞台跟延伸台的高度也有所斟酌。

衛武營則要考量藝人及樂手站位。因為舞台區是不規則且不一樣深淺的階梯,加上視覺呈現、樂手的器材空間、雨備帳篷方案,我來來回回琢磨超久,算階梯、看各視角照片到眼睛要脫窗。

除了演出本身,行政、接駁也不容易。埔里飛行場在山上,走路爬上去要快一小時,雙向單線道為了安全有做封路管制,散場為了消化兩千多個觀眾,接駁車真的是一台一台上山載,大約花了兩個半小時才把所有人運送完。

場地協調也超不容易,製片組要花很大的功夫前期跟場地、各地政府機關、里民等等作說明及協調,完全是大工程。

Q:面對無法預期的難題,卻也有許多沒預期到的美麗回饋,變成我們在現場或網路上看到的神奇片段,比如:飛行傘、〈懸日〉與日落、旋轉台⋯⋯等等。這些美好畫面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要在三個月內演 10 場完全不同天光時段、場景、舞台、燈光、觀看視角都重新客制的 show,真的很硬,每場都獨一無二。

在巡迴開始前的最後一次練團後會議,我就跟馥甄說,她開場的動線跟出場時間點我都無法先設定給他,不像正規場館的演出,可以先算好出場動線的秒數,升降機關的精準設定等等,我都要等舞台搭好後,親自去走才能決定。

但大自然永遠會給你更多沒有預期到的驚喜,與自然環境的「鬥智」與「借力」,我也被靈感之神眷顧到了現場才發想出很多新的 idea,算是真正的「就地取材」。

比如鹽田場,有刻意晚 10 分鐘開演為了日落時刻的〈懸日〉,第一天原本前半段太陽被雲遮住,進到後半段副歌慢慢從雲裡露出來,超扯。其他沒有預期到的驚喜還有,唱〈輕輕〉時有一大片飛鳥經過,唱〈What Was I Made For?〉時,有一隻白鷺鷥在鹽田裡跟著節奏走著。

埔里虎嘯飛行場的驚喜來自於,鹽田的鹽工阿姨在第一場開場時自然的出現在第一排穿台走過去,讓我想到可以把場地元素融入,請製片組聯繫教練,祈禱開演前有可以乘上的風。

我原本設定的是第三首〈烏托邦〉飛,但在〈什麼,哪裡〉時因為起風了,教練必須先飛,和音樂搭再一起反而成為最完美的 cue 點,我們在控台的一排人全部都被感動,都在大叫與歡呼。

恆春磚窯場,馥甄週五彩排時看月亮出神,那輪新月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美的,我就跟大家說,如果正式演出天氣也這麼好,我會在〈皆可〉前半段把所有燈光都關掉,把所有場景留給星空與月亮。沒想到製片組也因此幫我協調,連對街的火鍋店招牌都一起關掉!

週六演出〈皆可〉我們幸運擁有星空,把燈關掉,她才唱兩三句就哽咽了。現在敘述會覺得哪有這麼誇張,但如果你身在當下會覺得,哇!怎麼可能有這種時刻,音樂、人與自然的共振。

田調的音樂

Q:這次歌單在網路上討論非常熱烈,不同編排和場地對應的關係是?

一開始馥甄排了 15 首大架構的歌單,順序上是由四個段落組成,分別是「自然天地與時間」、「身體感官」、「心境上的遺憾與放下」與「珍惜當下」。選歌上也顧及了 A 面歌、B-side 曲目、Cover 歌。

但我很雞婆的又給了大約 15 首,加上馥甄選的共 30 首曲庫標注對應的場地,建騏老師收到時已傻眼,哈哈哈哈。

我主要目的是讓每個場景可以有一些「特選歌曲」,是跟場景搭配起來特別有感的。比如我建議鹽田一定要有〈懸日〉;磚窯晚上一定要有〈念念有詞〉;〈無人光影的遠行〉搖滾滂薄感很適合在衛武營建築大背景發揮;〈To Hebe〉放在最後的場次很有意義。

到了後面三站,她自己加了 7 首新歌,其中幾首還只唱一個場地而已,只能說人很好、對歌迷也很好,她說田調算是慈善事業。

Q:大家很關注的「翻唱曲目」又是怎麼決定的?

這些 cover 歌曲的挑選,單純是她很喜歡的作品、被打動的作品、想分享給更多人。比如她超愛陳嫺靜,除了唱〈輕輕〉,進散場歌單都有她新專輯的歌。deca joins、Andr 也反映了她對獨立音樂的關注。

〈What Was I Made For〉她有講朋友形容她像芭比的故事,在排歌單時我們就很確定這首跟〈皆可〉是密不可分的一問一答,所以每一場都把這兩首排在一起。

藤井風的〈Overflowing〉放在最終場,因為這首歌在講生命中一切美好都無可避免會迎來終結,但即使一無所有也要盡力去愛、讓愛滿溢。坦承這首歌詞觸動了她人生中糾結、懷疑的時刻,希望讓粉絲更貼近她真實的一面。

Q:進散場歌單聽說都是馥甄自己的歌單?

因為「田調」跟小巨蛋觀眾進場時有廣告帶不太一樣,我就建議可以有進散場播放清單。馥甄於是針對每個場地的氛圍、日夜狀態,重新安排了歌單,非常用心。

我第一次收到她的歌單時想說,哇,這跟我平常聽的歌滿像的,她也算是「半個聽團仔」?選歌也和她個性很像,有點調皮、出乎意料、感性浪漫。

我們都是在意開演前最後一歌曲是什麼的人,所以每一場開演前放的都是這一首 ambience

Q:田調最後一站在埔里度過了七月的「末日預言」與「丹娜絲颱風」,似乎有許多奇蹟與巧合發生?比如剛好選唱〈To Hebe〉,還有最後的慶功美景。

〈To Hebe〉歌詞唱到末日,但我們安排暨南場時本來沒想到會碰到末日預言。後來她 talking 就說,唱這首歌時想到「沒有愛才是世界末日」。

暨南場遇到颱風,氣象預報顯示我們開演時非常可能下雨,週五彩排也下超級大,工作人員與馥甄幾乎都淋濕,我們都做好淋雨演出的準備,沒想到兩天正式演出期間竟然完全沒下雨。

那天全台灣除了埔里以外,周圍幾乎都在狂風暴雨,我們好像被群山守護一般,在一個奇幻的結界,讓旋轉舞台順利呈現,非常感人。而且最後的最後,觀眾都散場後,老天爺還給我們一個慶功大景——只有颱風才會出現的橘紅天空,染到山頭上,還出現了兩道彩虹⋯⋯

我馬上衝去休息室叫所有人出來看,所有人看到都大尖叫,狀態就是這個 emoji:🤯🤯🤯🤯

我想我們應該有感動老天爺吧,祂像是在對團隊說:「辛苦了,你們值得!」

田調的馥甄

Q:這次和馥甄首度合作,從旁觀察覺得她是什麼樣的表演者?

她讓我看到一個人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的能量。比起「藝人」,更適合用「歌者」或「遊戲玩家」形容她。我覺得她是真心在享受,真心想分享,所以她每一場不像是在適應一個「工作」或是「上班」。

馥甄很 real 很自律,演出時很自在真誠,但同時演唱又足夠專業,很少藝人可以同時做得到。要看起來這麼從容,一定是非常努力的結果,或許有些日常私下自律的辛苦是我沒看到的。

那些戶外的辛苦對她來說好像都不算什麼,曬爆、淋雨也不要帳篷只撐傘,妝髮的臨時休息室雖然有冷氣,但還是熱,我進去開會 15 分鐘就已經大流汗;鹽田、衛武營、恆春都熱到不行,她彩排照彩、照唱,沒有任何時刻讓我覺得說,她好想趕快下班。

她一到場地後超忙誒,要先下車跟等待的歌迷打招呼、去打卡點拍照、當店長賣周邊,然後被我帶去看舞台動線、彩排、彩排完開會討論。我回到飯店傳彩排的錄影給她,她還會看完發現各種細節,非常認真。

馥甄也出道非常久了,非常專業,對於舞台的掌握度快得驚人,任何舞台都可以玩出新招,甚至出考題給我:躺舞台、跟影子互動、在階梯游泳、背對觀眾坐著看風景,各種奇葩迷因式的自動導航反應,我在控台常常快被她笑死。

我不知道她以前的樣子,但這次我認識的她 ,是很可愛調皮很有趣的靈魂、活得好年輕且忠於自我,對身邊的人也非常好,以我的觀察她身旁的長期工作夥伴都對她有滿滿的愛,不然怎麼會陪她做這個超瘋的巡演?我觀察到,那股力量已經感染到後來在田調才加入的其他工作夥伴,真的不是要造神。

Q:巡演過程,馥甄最打動你的一段 talking 是?

這次合作我發現她是一個很容易陷入自我檢視的人,好像很難好好接受大家都覺得她很棒的事實。不確定是不是之前《一一》高雄場或萬里取消造成的陰影,但希望這次田調有讓她走出這個黑洞。

我看歌迷說她以前是漢子幾乎不會哭,但她這次每一站都有哭。像恆春場唱〈皆可〉哭到不能自已,或埔里飛行傘出現時的哽咽,對我來說是超級真情流露的時刻,她卻糾結唱不好,但這些根本已經超越唱得好不好這件事了。

暨南大學最後一場 talking,她說在像音樂盒的舞台上唱芭比主題曲〈What Was I Made For?〉很有感覺,因為她或許在台上像個商品或娃娃,「但她也是人,是田馥甄」

旁人會說她是仙女、女神,都是帶著自己的期待與看法,她未必需要回應。我覺得大家如果有被「田調」打動,其實是因為透過大自然及音樂去認識自己,且被那股純粹的信念感動。

若要小結我跟她的合作關係,我做的不過是「讓場景完整、讓她成為她自己」;是安放「人性」,而不是在導「藝人」。透過陪伴及創造,營造讓她可以成為她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Q:大家似乎都很擔心「田調」會不會賠本,導演認為?

有沒有賠本實際狀況我沒辦法回答,但她有半開玩笑跟觀眾說:如果再有「田調 2.0」要去問銀行貸款了。

我覺得鐵定沒賺到錢,除了暨南場之外每場的人數稀少,票價也不貴。暨南場,搭臺硬體跟我說,這是他們做過最長的 layher 長城;衛武營場,全部沒有用到原本場地階梯的燈,反而是外加 800 支燈管。當時我問她口袋的溫度還好嗎?她說應該都涼了。

這也是我做演唱會以來,第一次完全沒被砍硬體預算跟任何預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讓我可以盡全力發揮。更別說其他關於行政、交通、團隊等等人事支出,想到就覺得很可怕。

但事實完全應證如馥甄自己所說,「這就是一種作品跟意義上的追求」,不計成本也要完成心中的構想。我覺得這番話和行動也讓不少原本質疑她的人改觀。

田調的影響

Q:你觀察「田調」對於這些台灣地方場景帶來的影響?

有時讓我最感動的不是演出有多美,而是看到當地的村民、廟宇,甚至整個鄉鎮動起來的熱情,不只有娛樂產業層面的意義。

比如鹽田的道路只有一條、很小,在地鄉親為了我們特別重新鋪柏油路,因為鹽田兩百年第一次有這樣的藝人來演出,所有鄉親都感到非常驕傲與感動,很開心家鄉的美麗被看見。

彩排時,我們和隔壁的陣頭共存;作為鹽田場地窗口的四、五十歲大哥,在我們開場的時候還直接哭爆;演出結束後,馥甄走「下班路」,賣烤小卷的阿伯還衝出來說:「田馥甄,你今天表現真好!」

在埔里,我遇到 7-11 店員阿姨說,很想讓學音樂的女兒來看這場演出,因為難得有辦在家附近的表演,所以決定抽抽看。我也在隔壁的全家,看到落地窗上貼了「歡迎田馥甄女神,霜淇淋買一送一」的看板⋯⋯。

這些都是平常在場館演出看不到的畫面,都讓我滿感動。後來看到許多歌迷的回饋說,如果不是「田調」他們平常未必會花很大的力氣走到這邊,但踏入現場看見美景,心中感動無可比擬。

Q:田調完成後,對你在演出製作 mind set 上又帶來哪些改變?

一,保留些許開放性,以及做不同類型藝人演出的信心及想像。
二,挑戰減法跟加法的拿捏:減法在硬體,加法在概念想法。

藝術創作最迷人的地方,是當導演的理念、藝術家的詮釋、環境的能量,以及觀眾的接收,能夠在一個點上完全融合、產生深刻的共鳴,那就是一種「奇幻」的時刻,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昇華。要達到「田調」這樣的高度共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藝人、作品概念、場域、團隊,甚至我自身的狀態,缺一不可,是一種共生型創作關係。

我有再次意識到自己用盡全力可以挑戰到什麼程度,將看似不可能的點子化為可能,以及在困難中找到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跳脫框架以及將挑戰轉化為亮點,達成了的那種爽感,我的瘋是在這裡。

戶外及非正規演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是挑戰性極高的領域,反而逼迫我必須將所有能力發揮到極致,並在壓力下找到平衡點,理性感性能力都需同時存在且彼此補位。以及,原來只要我有這樣的資源我可以做到這個程度,也證明好的互動是雙向的。

跟馥甄團隊的經歷算是 meet in the halfway(我從中小型場館開始,他們習慣大場館的製作),以往我都常在資源有限的狀態裡的發揮,其實對於我這樣野生學習,自己摸索,非正規演出製作公司出來的人,是很珍貴的相遇。其中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衛武營場全靠燈光,沒有投影視訊,經紀人看完彩排還問我投影機在哪,因為她看到了很多燈光圖像化的使用方式。

Q:田調的工作團隊功不可沒,請導演 shout out 一下這次重要的工作夥伴。

  1. 經紀人彗呈跟何樂青姐,百分之百完全的信任跟支持一個才認識半年的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有很多麻煩事都擋下來沒有告訴我,他們的眼光組成了一個很棒的團隊。

  2. 還有我導演組的每個人都非常 carry,互相交流成長,我安心的後盾。

  3. 必應的恩強硬體團隊幾乎是解決了我跟老天爺出的所有難題,我們一邊巡演一邊滾動調整舞台時,碰到一些只能問蒼天的問題,都只能先笑再往下討論。在鹽田時我還鋪鹽在舞台前緣蓋住電線當美術欸,明明會反潮,我很任性嗎?哈哈哈哈

  4. 行政采廷姐、製片組完美協調了每個場地的難題,以及支持我靈光乍現的發想。

  5. 姵文是我長期合作的影像夥伴,她太了解我了,每支回顧影片的呈現都完美呈現了演出的氛圍及特點。

但團隊的每個人都太重要了,放全部的 credit 在這裏。尤其巡演有人三個禮拜沒有回家(一站撤下一站搭)。

《田調》導演劉柏君(辛酸打工照流出)

Q:最後請給田調的觀眾們,還有田馥甄各一句話!

給觀眾的我想要兩句話:「你們真是一群狠人!」及「帶著開放的心,就能獲得比預期的多更多。」

給馥甄的先給兩個字「皆可」,以及「她常說辦田調因為很困難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但其實是很多人跟她一起用石頭建造起一座石橋,讓相信我們的人走進來看這片風景。」

照片提供/何樂音樂、劉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