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郭璈
名叫「秀珠」的人很多,但若講起華語音樂圈的歌唱界,那無庸置疑只有一位「秀珠老師」——陳秀珠。
陳秀珠是華語樂壇最受注目,同時也最低調的歌唱老師,她從不在社群上宣傳合作教案,但攤開其資歷,陳秀珠幾乎撐起華語音樂市場半邊天。橫跨大型唱片公司到獨立製作,從唱將型歌手到唱跳偶像,由她指導過的天王天后與天團不計其數:S.H.E、F.I.R.、王心凌、葉德嫻、安溥、黃玠、荒山亮⋯⋯再到近年備受注目的新生代唱作人 9m88、LINION、鄭興,就連當代聽團仔最關注的落日飛車、美秀集團,甚至如春艷這類極具性格的 rapper,全都在秀珠老師的教室上過課。
「我的社群還滿無聊的。」陳秀珠說,「我從不主動宣傳哪些歌手來我這邊上課,我覺得『學唱歌』是很私密的一件事,除非他們發片或完成大型演出,因為那是他們努力來的結果。」
她的工作室牆上掛滿實體唱片(來不及整理的還有更多),封面上寫滿了歌手們的真摯感謝。職涯資歷超過三十五年,陳秀珠不僅陪伴過無數歌手在歌聲上突破自我,完成超過兩千張以上的唱片合聲與配唱製作,更長期在電視台擔任節目的聲音顧問,可說是台灣近代娛樂界最重要的聲音。
配唱製作人(vocal producer)的概念,起源自美國與日本這兩個流行音樂大國,這個職位的出現,源自音樂的世界裡,器樂與人聲各屬不同國度的概念。配唱製作人會從歌唱專業著眼,配合編曲、製作精神和藝人的特色,透過配唱設計、演唱指導以及和聲編寫等方式來彰顯歌手的聲音魅力,在保有製作精神的前提下,使最終成果至善至美。
19 歲即入行,隨工作經驗累積,陳秀珠很快明白配唱製作的角色定位,這是一個不斷成就他人的工作。如今,她可說是當今唱片產業裡,少數將傳統唱片工業中的人聲製作程序完整承接、並且傳承下來的音樂匠人。
「我大概要到 40 歲後,才有那麼一點感覺⋯⋯自己好像是位歌唱老師了。」她堅信音樂的美好源自人生的細節與體悟,問她人生中最深刻的體悟為何?這位 vocal 教唱界的一代宗師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教別人前,先成為自己的老師
這句話由她說出十分具有說服力,她的確在年輕時經歷過低潮風霜。
陳秀珠曾經因為過度且不健康地使用聲音,被診斷為不可逆的聲帶閉合不全,每一個音階都無法唱準,醫生甚至暗示她,也許該轉換跑道了。
那年,陳秀珠才 23 歲,也才剛在業界打響知名度。背景是 1980-90 年代,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期,身處時代洪流裡,歌藝精湛的陳秀珠,曾在一個月內錄完 27 張唱片的全部和聲,期間還要分配時間完成老三台重要的節目合音工作,宛如身處娛樂工廠的生產線上。
在藝校畢業後隨即踏入職場,自因緣際會獲得一次頂替前輩代班的機會後,陳秀珠便一直靠著唱歌的本領吃飯。她很清楚這次失聲來自於長期的積累,對於一個幕後工作者而言,沒有了技術,就等於宣判職涯的劇終。
其實她一開始並不喜歡音樂,在藝校時,陳秀珠最早以舞蹈為目標,但因礙於身高限制,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母親建議下轉向古典樂領域,習修聲樂。從時間點來看,她幾乎是流行聲樂系統進入台灣藝校體制裡的首批科班生。
那個年代的藝校聲樂老師仍在摸索教學的方法,而作為學生,宛如實驗的學習歷程,給了陳秀珠很大的啟發——所謂的老師,並非是一個無所不知的角色,而是願意設法解決眼前問題的引導者。
原本只將音樂當成工作賺錢的陳秀珠,在無法唱歌後的那一年裡,才後知後覺,自己原來有多麼熱衷音樂。此刻,她只想當自己的老師,解決眼前的問題。
她特別委託遠在美國的朋友幫忙買教材,彼時的影像播放裝置還是以 VHS 錄影帶格式為大宗,「我和朋友說,只要跟『唱歌教學』有關的就幫我買,有什麼就買什麼。」
陳秀珠將這些錄影帶一支一支地反覆觀看,看完就試(唱)、試完再看,不斷重複,期間她將這些心得整理成一套筆記心法,彷彿撰寫武功秘笈般,等到最後一式完成的那一刻,她漸漸發現,曾被醫生診斷為不可逆的歌聲,竟奇蹟似地完全恢復了。直到現在,陳秀珠依舊在教課時大量的使用聲音,卻再也沒有發生過倒嗓的嚴重問題。
當時的陳秀珠還沒想到,這一套自編心法,會成為後來教唱時,最基礎的聲音訓練教材。回歸唱片圈後不久,不到 26 歲的陳秀珠就收到諸多唱片公司的邀約,希望她能夠教導旗下藝人唱歌。
這一教,就是一輩子的事。
我的工作是讓歌手唱出更好的自己
所謂的配唱製作,並不限於錄音室裡所發生的結果,隨著演唱會經濟成為產業主要營收來源,這個世代的歌手,已然回到用現場演出決勝負的時代。一個成功的配唱製作人,就是面對不同的對象,不同需求與場合,透過不同的素材與方式,讓他們的演唱達到得以超越自己原本更好的表現。
所以即便面對不同年齡層、不同世代或是不同市場客群的歌手,陳秀珠秉持其一貫原則,她不認為自己在「指導」別人唱歌,「我的工作比較像是『幫助』他們,讓歌聲以及舞台表現力變得更好,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形容,自己與學生之間有點像是醫病關係,她習慣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一個冷靜、客觀的狀態下分析歌手,除了倒嗓期間所自悟的基本發聲教材外,陳秀珠的課注重適應性,會根據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制定課程。
在業界,陳秀珠以嚴格著稱,上課時間更是出了名的長,可她從來不講貶低他人的話語,「如果今天遇到一位學院派出身的藝人,我或許就不會跟他談氣氛,而是用專業語法來告訴他怎麼做會更好?如果今天是一位偶像派,我不會告訴他得怎麼做才能讓大眾喜歡你?我覺得這是很傷自尊的事,我反而會告訴他:『我希望你的哪些特質被聽見。』」
2022 年,9m88 在第 33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完成一場極其精彩的現場演出,幕後演唱指導正是由陳秀珠操刀,「我和 9m88 合作,經常都是單一短期目標,都她跟我說現在想學什麼?那我們就一起來完成吧。」
陳秀珠眼中的 9m88,是個私下嚴肅,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兩人澈底討論演出內容,陳秀珠特別提出建議,正因為是組曲演出,曲目之間的速度需要做出調整,而且必須要更動到編曲,「我提出這個看法,然後請她回去與編曲團隊討論,團隊也同意我的建議,最終我們就以新的組曲版本做練習。」後來,這場演出被讚譽為是「完美、零瑕疵、跟鬼一樣」的壓倒性好評,為新生代歌手立下難以超越的標竿。
「我現在很常面對風格鮮明或另類的獨立歌手或樂團,他們的音樂都不是我過去所熟知的路線,在上課之前,我自己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學生的創作,我想了解他的作品想表達什麼?他的演唱有沒有呼應他的聲音或性格?」
美秀集團的狗柏也是陳秀珠的學生,而且最終全團團員也都跟隨主唱腳步一同來上課。陳秀珠說:「我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我上課的誘因都不會是眼前這個音樂人的名氣,而是,當我聽到這個聲音,我的耳朵知道他不只如此,可以有所變化、進步,美秀集團對我來說就有這樣子的誘因。」
在與美秀集團上課時,陳秀珠改變了以往的做法,過去她總先要求學生練發聲、練技巧,再來練歌,但因為美秀集團處在時間緊湊的階段,要在短期內獲得成效,「遇到他們我是反其道而行,我先從歌曲著手,把每個人負責的段落決定好,告訴他們,根據你(們)的個性與聲音,你可能要怎麼唱,然後因為是這樣唱,所以必須怎麼練⋯⋯」最終,樂團全體不負眾望,趕在巡迴演出開始前,完成秀珠老師所交代的課程任務。
因材施教的同時,陳秀珠也樂於幫助學生爬梳歷史,「有些很有天賦的年輕人,會自己『發明』一些招,但身為一位聲音教練(vocal coach)在和歌手討論這些招式時,我也必須告訴他,其實你這招,以前誰誰誰就用過了,就好比現在很流行的『Neo Soul』(新靈魂樂),它有很多東西已是經過歷史消化過的產物。」當了解招式的來龍去脈之後,歌手對於招式的使用、音樂風格本身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應用。
無論世界怎麼變,聲音永遠不會騙人
綜觀音樂產業的世代更迭,陳秀珠認為,其實最大的差異,充其量也只是藝人被包裝的程度不同,本質上流行音樂還是與當代的大眾文化相呼應。或許是受到近年自媒體盛行的影響,陳秀珠觀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通過捷徑來獲得知名度,而那些支撐著產業與社會、默默守在幕後的專業崗位,可能因為沒有立即的成就感,而不再讓多數有志從事音樂工作的年輕人感到興趣。
「我一開始入行就是立志做幕後,我知道很多人會以為,會做幕後是因為在幕前不得志才來幹的,但其實不是的。」對陳秀珠而言,這僅僅只是性格使然,以及選擇在什麼環境下做音樂的問題。因為只要從流行音樂市場來著眼歌唱這件事,便不難體會,音樂產業永遠都需要好的 vocal producer,只要一直有歌手在唱歌,這個專業就一直會被需要,「這能推動一首歌從走紅的現象變成經典。」
當一個歌手因為經過訓練讓歌聲變好,而使商演、工作機會變多時,就是一個好的市場循環,「而他們接下來必然要學習更好的技術、更好的舞台表現力,這時候就需要一位好的 vocal coach 來幫助他們。」陳秀珠認為,歌手面對音樂必須保持純淨、誠實,假如只追求頃刻之間的知名度,那麼歌手自身的市場和品牌價值就會萎縮。
陳秀珠以這個世代的台灣樂團舉例,據她觀察,很多團也許在音樂技術上仍不夠成熟,但是卻擁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與想法,「所以我會希望音樂人一定要知道一件事,當你的技術達到一個高度時,才會有更自然、更好的靈性產生。」
如今的樂眾已無法透過市場量產來獲得滿足,小眾就是大眾,大眾則是分眾,能在這個時代獲得大多數人共鳴的歌手,實則都是瑰寶。
她說,論音樂,永遠是水面下扎根,「在你沒有夠好的技巧去詮釋你的感受前,不要覺得你自己做的音樂別人不理解。」相較於古典樂,人類演唱流行音樂的歷史實則也就近百年,音樂來自文化的滋養,而文化就是歷史與生活的傳承,音樂人如何在有限的歲月裡感動他人?成功不僅需要高超技術,也需要真誠感受生活的種種。
陳秀珠相信,所謂唱歌,唱的是內心的渴望,一個歌手,倘若內心沒有渴望,倘若沒有任何一個音是為自己而唱,那麼勢必不會留在大眾的耳朵裡,「我們這些做流行音樂的人,其實都是在做一種服務業。」陳秀珠說,「只是我們服務的是人心,與其在意一時的聲量,精神糧食的富足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