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議題

【文化奧運】你知道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台灣人是音樂家嗎?用《臺灣舞曲》重新想像〈中華奧會會歌〉

麟洋配衛冕奧運金牌的那晚,現場與電視機前的台灣人都不自覺隨著場中迴盪的旋律,唱出〈國旗歌〉的歌詞。感動之餘,社群上紛紛有人指正,那是〈中華奧會會歌〉,歌詞早已改過,不再是小學升旗典禮上唱的「山川壯麗、物產豐隆」了。

此時此刻,台灣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想像仍有分歧,社群更不斷鼓勵激起爭端,「體育」幾乎是唯一能喚起全民共識的事。在難得團結的時候,我忍不住設想,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一首曲子,榮耀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們,該會是哪一首?

是大聲歌頌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的〈美麗島〉嗎?還是曾在亞特蘭大奧運的宣傳影片中,被 Enigma 取樣的阿美族〈老人飲酒歌〉?又或者,由台灣作曲家江文也譜寫、於 1936 年柏林奧運拿下獎牌的《臺灣舞曲》也該被列入考慮。

你沒看錯,1912 年至 1948 年間,奧運曾將建築、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五大藝文類別納入競賽項目,也是今日「文化奧運」的起源。廣義地說,江文也是第一位獲奧運肯定的台灣人,如今卻少有人記得這個名字。

江文也於 1910 年出生在台北大稻埕,12 歲起赴日求學,期間進入東京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夜間部進修。大學畢業後,江文也開始在日本樂壇展露頭角,屢次在全國性的大賽中獲得名次,卻始終未能拿下首獎,多少與他的「台灣背景」有關。

1937 年,江文也轉往中國從事教學工作。戰後,失去日本國籍的他選擇持續留在中國,卻面臨了從「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一連串的政治迫害,直至暮年才得以平反,最後在 1983 年於北京逝世。

江文也留影。(圖片取自文化部官網)

《臺灣舞曲》是江文也的生涯代表作,創作靈感源自他參加「鄉土訪問演奏會」赴台公演時,久違回到故鄉的感觸。在八分鐘的曲子裡,他用西方管弦樂技法重現高山族民歌素材,當中交雜著自身的鄉愁懷想,和作為一位受日本教育的藝術家對「南島異域」的投射。

如今再聽《臺灣舞曲》,還是能隱約看見那才華洋溢、充滿熱情的青年形象閃現。1936 年夏天,江文也並未前往柏林領獎,而是放下過往的鄉愁,前往中國尋找新的原鄉,也因為這樣的轉向,讓他一度消失在台灣歷史洪流裡。

然而江文也作為這座島嶼上「失落的一代」,在台灣、日本、中國的身份認同當中擺盪,也確實代表了台灣一再被殖民與經歷族群融合的宿命。從將近90年前,那充滿不確定、對「家鄉」模糊的追求,到如今坐在奧運賽場邊的人們,能毫無畏懼地舉起自製加油旗,甚至在勝利的那一刻,清楚感覺到「我們」奪牌了,當中經歷了多麼漫長且辛苦的歷程。

我希望可以大膽地想像,有一天,《臺灣舞曲》會回到奧運的殿堂,在足以代表這座島嶼的旗幟冉冉上升的時候大聲播送。不用再管他歌詞是「青天白日滿地紅」還是「奧林匹克永光輝」,只要音樂響起時,遠征的好手們能想起家的樣子就好;再想得奢侈一點,大概就是三五好友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觀禮,然後會有人忍不住說:「誒,你知道這首歌也拿過奧運獎牌嗎?」

「鄉土訪問演奏會」於高雄壽山的出遊照,圖片左一為江文也。(圖片取自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