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新聞

年底要到了⋯⋯進修一下歐美流行音樂通識——2022金馬影展音樂啟示錄的選片指南

還記得今年 5 月,小野麗莎來台連唱 4 場,不畏疫情用溫暖歌聲撫慰人心。除了這位台灣最為熟悉 Bossa Nova 的代表,每年備受樂迷期待的金馬影展單元「音樂啟示錄」,今年帶來音樂紀錄片《慕沙:Bossa Nova第一女聲》,引領大家認識傳奇巴西音樂人——慕沙(Miúcha)。

此外,另有關於加拿大傳奇民謠詩人的《李歐納柯恩:生命詩旅》,以及睽違多年重返大螢幕的《24 小時狂歡派對》與《最後華爾滋》,全新修復的 4K 數位版本。

被忽略的芭莎諾瓦女聲與傳奇民謠詩人

此次將在亞洲首映的《慕沙:Bossa Nova第一女聲》,被形容突破以男性為中心的音樂故習,再現巴西音樂人慕沙的音樂旅程

我們對於慕沙這個名字可能不甚熟悉,但她跟許多 Bossa Nova 巨頭都有過合作,光是在 Spotify 用名字搜尋就可以找到好幾張專輯。繼帶動全世界 Bossa Nova 風潮的《Getz/Gilberto》之後,Stan Getz 與 João Gilberto 再度攜手合作的《The Best of Two Worlds》,專輯封面那位沒有名字的女歌手就是她。

戰前在巴西里約出身的慕沙曾說:「我媽很不希望我成為歌手,她以前會說是在台上『曝露自己』,不只醜陋,並且該被禁止。」被形容不僅是「巴西音樂史,更是動人的女性成長史」的《慕沙:Bossa Nova第一女聲》,透過慕沙親筆水彩畫作、私密書信及歷史影像,理解這位隱身在大師背後的女歌手,如何從受到法國傳奇歌后 Édith Piaf 影響前往法國留學到跟 João Gilberto 步入婚姻,最後再藉由創作找回自由。

另一部資深音樂人紀錄片《李歐納柯恩:生命詩旅》,關於集詩人、小說家及音樂人為一身的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他最初以詩人身份在家鄉加拿大受到矚目,後來被傳奇製作人 John Hammond 發掘,首張專輯《Songs of Leonard Cohen》於 33 歲推出,以質樸聲線及充滿寓意的風格,陸續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

同為傳奇唱作人的 Lou Reed,曾如此推崇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我們是何等幸運,與他生活在同一時代。」

柯恩的歌唱生涯起起落落,中途曾短暫出家,還俗後發現錢都被經紀人騙光只好重啟巡演,一路到 82 歲過世那年都有專輯問世。其中一首經典歌曲〈哈利路亞〉(Hallelujah)在 1984 年發表之後,備受不同世代歌手愛戴,從 Bob Dylan、John Cale 到 Jeff Buckley 都曾用自己的風格詮釋。

後來 Rufus Wainwright 的翻唱版本被放進《史瑞克》電影原聲帶之中,歸功於這部賣座的動畫電影,大眾文化的力量使得〈Hallelujah〉優美旋律,刻印在千禧世代的記憶裡。很難想像的是,最初收錄此曲的專輯《Various Positions》,一度被唱片公司拒於門外。

《李歐納柯恩:生命詩旅》這部紀錄片從〈Hallelujah〉展開,試圖揭露柯恩歌曲背後精彩故事,不僅訪談親密友人與工作夥伴,更有未曾公開的珍貴史料,探究為何此曲能如此深入人們的心靈,以及一些趣味軼事。

藝文領域的生產者,相信可從《李歐納柯恩:生命詩旅》中得到體悟,即使對他的作品不熟悉。

據說耗費多年才完成此曲的柯恩,某次跟 Bob Dylan 聊天卻不好意思坦承實際用了多少時間,只說花了兩年。他接著稱讚對方的另一首歌,沒想到人家竟然 15 分鐘就完成。兩人共同好友認為 Bob Dylan 是在開玩笑,但認真的柯恩卻信以為真,並形容靈感如同上天的恩典,他說:「我要是知道歌曲從哪來,我就會更常去那裡。」

紀錄片可以見到柯恩對於生命的省思與創作的掙扎。假如看完並聽完他生涯中期佳作《Various Positions》還不過癮的話,那麼《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絕對是你的最佳首選。這張精選輯回顧早期的代表作,這些歌曲過去被詮釋各種版本,但柯恩那細膩帶點憂鬱的氣質仍難以被取代。

英國另翼舞曲場景重現大螢幕

《24 小時狂歡派對》與《最後華爾滋》這兩部經典音樂片,聚焦在曼徹斯特獨立廠牌 Factory Records 創辦人 Tony Wilson 及傳奇搖滾樂團 The Band 身上。

英國獨立廠牌 Factory Records 共同創辦人 Tony Wilson 是 Joy Division 與 Happy Mondays 的伯樂,推動曼城斯特的音樂風潮,《24 小時狂歡派對》即以他為故事主角

假設看過 Joy Division 主唱 Ian Curtis 的傳記電影《控制》,那位慧眼獨具跟樂團歃血為盟簽下合約的就是 Tony Wilson。他原為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後來受到 Sex Pistols 啟發創辦了 Factory,從地方 Live House 轉變成獨立廠牌,進而簽下許多傳奇樂團,一起過著超級 fuck-up 的糜爛生活。

有別於一般唱片公司的經營模式,1978 年創立的 Factory,給予樂團很大的空間,不買斷歌曲版權,甚至利潤跟樂團對分。Tony Wilson 認為有價值的是他們所創造的歷史,而非實質金錢收益,但理想不敵現實,終究免不了收攤的命運。

採用「偽紀錄片」形式的《24 小時狂歡派對》,是一部 Factory Records 的興衰史。導演 Michael Winterbottom 以 DV 拍攝,夾帶著 B 級片式的特效。隨著由 Steve Coogan 所飾演的 Tony Wilson 用幽默尖酸的節奏,拋棄教條式的照本宣科,一路從 Joy Division、New Order 到 Happy Mondays,窺探七O至八O年代的英國龐克與銳舞場景,見證音樂潮流改朝換代,體驗屬於那年代、無法複製的瘋狂。

《24 小時狂歡派對》是許多資深樂迷心中必看的音樂片,上映 20 年後,這次金馬影展重回大螢幕

最後鏡頭拉回到 1976 年的舊金山,當時巡演多年的 The Band,回到最初演出的表演場地舉行告別演唱會,那晚邀請一堆音樂史上重量級的嘉賓,包含 Eric Clapton、Neil Young、Ringo Starr、Joni Mitchell,以及對樂團來說相當重要的伯樂 Bob Dylan。

曾榮獲葛萊美終身成就獎及搖滾名人堂的 The Band,1968 年成立於加拿大,原本的名稱還是 The Hawks 跟著 Bob Dylan 四處跑巡演。對此彼此感到精疲力盡,決定放慢節奏搬到「大粉紅之屋」(Big Pink),他們在鄉間舊宅的地下室自在地玩起鄉村、藍調、靈歌及爵士,創作出近百首經典傑作,深刻反應出美國傳統音樂對他們的影響。後來他們以 The Band 名義陸續創作《Music from Big Pink》等經典專輯。放心,這些歌曲可以在《最後華爾滋》聽到。

《最後華爾滋》由熱愛音樂的馬丁史柯西斯所執導,記錄了這場告別演唱會,結合了演出及訪談。或許你曾透過 DVD 或是網路看過這部電影,但此次在金馬影展上映的是 4K 修復版本,睽違多年後重返大螢幕,如同片頭所寫的:「應該要大聲地放映這部電影。」

馬丁史柯西斯所執導的《最後華爾滋》,記錄了曾與 Bob Dylan 合作多年的樂團 The Band 所舉辦的告別演唱會

2022 金馬影展將於 11 月 2 日至 20 日舉行,更多詳情請至金馬影展官方網站查詢,以上劇照由金馬影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