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議題

John Huang:「所以說那個Hak-Pop呢?」——在「拾Hak時Hug」聽見客語流行曲的更多可能

在與台灣音樂圈互動的過程中,我遇過不少非客語音樂創作人說,羨慕「客語音樂有好多補助與獎項」,但在與許多亞洲國家交流的經驗裡,外國人卻都是羨慕「台灣有好多補助與獎項」。而在這樣一層又一層的「羨慕鏈」之下,客語音樂真的發光發熱了嗎?

身為一個非客家成長背景、又長期專注在海外市場開拓的「他者」,我對台灣的客家音樂脈動與相關活動相對來說非常陌生。雖然曾經擔任過「客家流行音樂大賽」的觀察員,但僅僅是盡力從聽感與官方給的資料去梳理後試著給予一些想法。也是那時我才知道,「客家流行歌曲」原來是客語與流行音樂的組合體——「客家」流行歌曲不如直接稱之為「客語」流行歌曲,可以說是以語言為主體的復興運動。

我對客語完全不通,甚至對泰語、他加祿語的認知還比客語多,原本以為這場客語復興運動浪潮跟自己無關,連聽到「人活好好的為什麼要聽客家歌?」的聲音時,也沒有特別去多想。但在「拾 Hak 時 Hug」的計畫與活動出來之後,我突然有了一些想法⋯⋯

Hak-Pop 能否成為一種 pop?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簡稱客傳會)自 2021 年會邀請創作人創作歌曲,今年 2022 起,定名為「拾 Hak 時 Hug」。以「拾創作人,拾回客家,時時 Hug,拾拾時時都要 Hug Hak」為核心概念,每年邀請十位客家音樂人進行創作並舉行音樂展演,用新時代客家精神結合流行音樂元素,希望能夠賦予客家歌曲新生活態度。

「拾 Hak 時 Hug」logo 設計(圖片來源:「拾 Hak 時 Hug」Facebook)

台灣流行文化中很愛翻玩的諧音梗,在這計畫中把擁抱「Hug」與客家「Hak」的諧音結合在一起,並把 Hug Hak 連繫成「時時擁抱客家文化」。「ㄕˊ」這個聲音在這裡產生了:時時刻刻、拾回客家、十位客語音樂人的意向。「ㄕˊ」與「Hak」被賦予了多重的意義,細讀之下是頗有意思的,可以看出幕後團隊的用心。

不過身為他者的第一眼,會不太明白這一串是什麼意思,是撿起時間?擁抱時間?另外對於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的設定乍看也不太清楚, 依舊是針對客家族群嗎?還是客語之外的族群?若以行銷的策略來說,應該是要鞏固好原有的受眾,再進一步開拓同溫層之外的受眾。而不管是守成還是開拓,都有相應的難度,目前看起來應該是朝向突破現有同溫層的方向邁進。

華語流行音樂被泛稱為 Madarian pop,如果客語流行音樂可以呼喚為 Hakka pop 甚至簡稱 Hak-Pop(借用拾 Hak 時 Hug 並類比火鍋的諧音 Hop pot),會否更有記憶點並延伸更多二創的應用?用諧音梗嘗試觸及大眾。

若期許 Hak-Pop 能反映台灣當代都會氣息與時代的某個情感氛圍,或許葉穎在「拾 Hak 時 Hug」 計畫中所創作的歌曲〈慢慢个〉是個不俗的案例。〈慢慢个〉以蟲鳴鳥叫與潺潺流水做開場,然後用輕巧愉悅的電氣節奏,在溫柔的吟唱中邀請一場小旅行,善用電子聲響但又帶來溫馨愉快的氣氛,就像一個都市小孩從夢中被叫醒然後忽然進入了風光明媚的山城小鎮,被鳥語花香和藍天白雲包圍,不疾不徐的盡情走跳著,然後玩累了又回到了溪水潺潺中,在微笑中甜甜的睡著,結構上是一個輕鬆愉快的閉環,彷彿可以循環播放且不干擾心神的 BGM,是將都會年輕氣息與鄉間小鎮場景揉合的有趣嘗試。

相信目前已經有很多在都市中生活的客家子弟,多試著將自己在都市生活與當代趨勢體驗的所感所發,融合回母語的環境,不管什麼曲風都好,都會是一種良好推動 Hak-Pop 的方式。

那麼 Hak-Pop 能否成為一種風潮呢?客語要怎麼搭配國際當下流行的音樂趨勢與社會氛圍,創造出 Hak-Pop? Hak-Pop 能否良好的乘載當代台灣社會的趨勢與現象?看起來似乎還有很多條件需要完成,在這裡也先不隨意臆測未來。但至少「拾 Hak 時 Hug」在 2022 年的主題:「出去尞」,是一個滿好的出發點。

把「怎麼玩」這件事說好

「出去尞」也就是客語「出去玩」的意思。相較於歐美日韓或我熟悉的東南亞,台灣可能還不算懂得玩、懂得善用觀光財(為什麼許多人疫情一趨緩就爭搶去日本的機票?)。如果 Hak-Pop 可以把「玩」這件事說得好,在後疫情時代必然會非常有幫助,不僅能開啟大眾去探訪客家文化的契機,甚至吸引未來的外國遊客來台造訪,推波串連台灣的觀光熱潮。雖然這需要有相對應的團隊與政府部門的旅遊配套,但如果一兩首 Hak-Pop 能讓一個路人起心動念想去一趟客家庄玩耍,那是不是一種初步的成功?

Hak-Pop 能否讓人想到台灣體驗客家風情?客家的觀光特色有辦法讓人不自覺心嚮往之嗎?只要把「怎麼玩」、「怎麼在客庄玩」這兩件事說好 ,大量的旅遊商機想必不會少。我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旅遊業後,撇開擔憂台灣旅遊品質與面向國際的配套不談,除了意識到帶藝人跑演出跟帶團旅遊有許多雷同與合作方式之外,也發現台灣在音樂與旅遊的結合還很缺乏,或者可以說藝文產業與旅遊業的共識與碰撞還沒有足夠的火花。

還是要以文化輸出力強大的韓國為例,韓國觀光公社找來新傳統樂團 LeeNalchi 為 2020 觀光宣傳片演唱,並將他們魔性的舞蹈與扮裝滲透進釜山、首爾、木浦、全州等城市的特色景點,不僅點閱率超過 200 多萬,並且被國外民眾分享的數量極多,許多轉載與留言都表示被 LeeNalchi 那獨具特色的音樂與舞蹈扮裝深深吸引,南韓的觀光景點在 LeeNalchi 的魅力之中彷彿轉化出新樣貌。

客傳會的「拾 Hak 時 Hug」計畫找了十位客家音樂人:邱廉欽、黃鎮炘、曾仲瑋、邱淑蟬、葉穎、柔米、魏士翔、趙倩筠、曾雅君、龔德,以「出去尞」(出去玩)為主題創作歌曲,曲風不限,各自發揮想像力,還特別為每首歌曲拍攝了 MV。比如趙倩筠的 MV 就從東勢火車站舊址啟程,沿途經過東勢隧道、大甲溪、石岡水壩等景點,見證客家先祖打拚的歲月遺跡。邱淑蟬的 MV 描述自身「出去尞」的記憶是放學和左鄰右舍在家近的小巷冒險、在河邊奔跑放空的日子。柔米則展現「不說道別,說再一起玩」的真摯浪漫,MV 也選用紅色與藍色氣球做主角走(飄)過客庄風景,呈現簡約詩意。

更多的 MV 可以在「拾 Hak 時 Hug」的 YouTube 頻道點閱。雖然不及韓國觀光公社找 LeeNalchi 行銷的層級,但可以看出,找相性的音樂人搭配觀光旅遊一起推廣在地文化,是一條很值得持續進行的大方向,尚且模糊但漸漸的撥開雲霧。就看企劃可以如何更有趣、更有質感、更有特色。「出去尞」、「出去玩」不能只是逼人去,要發自內心的想去。而抵達了之後要怎麼玩才好玩?好玩這件事不是用嘴巴說的,好玩是不能敷衍的,好玩是可以眼耳鼻舌身各個感官都能感到喜悅的。「玩」從來就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好玩有時可以是一種忘我的狀態,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玩了呢?

「拾 Hak 時 Hug」這樣的計畫如果有一個完美的狀態應該會是:參與的音樂人玩的開心、寫出來的歌讓聽眾聽的開心、拍攝的 MV 讓人看的開心、演唱會讓台上台下都玩的開心,幕後團隊也執行的開心,主辦方也要玩的開心。出去尞嘛,不就是要身心靈都浸泡在玩樂的氛圍裡?在不知不覺中,讓客語與時代的變化也玩在一起。Let’s play Hak-pop!

浸泡在語言裡是一件正經事

說到語言文化的浸泡,「拾 Hak 時 Hug」計畫主持人劉榮昌感到現在台灣新生代創作人陸續用母語來創作是件很酷的事,冒出了不少厲害的新生代母語創作人像是 2022 年入圍金曲獎的百合花、裝咖人⋯⋯等等。當知道裝咖人在創作時有「浸泡」的狀態,會待在台語的傳統藝術的環境下來好好沈澱,他感到很敬佩。而客家創作人相對較少這樣的狀態,因此希望更多客語新生代能多嘗試深入、進入「浸泡」的狀態來創作。

在主持「拾 Hak 時 Hug」這個計畫時,劉榮昌也反思著自己能給客家音樂創作人什麼?自己的經驗和資源還能帶新生代什麼?比如幫年輕人找老師來正音就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像趙倩芸是大埔腔,劉榮昌找一位詩人老師來協助正音,讓日常語言與詩詞與歌詞「浸泡」在一起,後續跨世代交流也碰撞出更多新的創作火花。

趙倩筠〈頭擺个火車頭〉MV 花絮照(圖片取自趙倩筠 Facebook 粉絲專頁)

而語言文化另一種更直接的浸泡感,就是舞蹈了。好友同根生樂團的團長楊智博就曾提到,台灣缺乏一個「歌樂舞浸泡感」的狀態。楊智博曾到柬埔寨參加跨國跨領域的藝術交流計劃,他在那時發現東南亞音樂都還保留著「歌樂舞」的型態,也就是一首歌不僅能唱也能跳,有相對應的舞蹈也可以創造新舞蹈,路上的阿公阿嬤幾乎都可以隨時唱起歌、跳起舞。因此,當他在課堂上必須教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一首台灣歌謠共演並搭配舞蹈時,他為自己的記憶曲庫找不出可以對應的歌曲而感到焦慮,最後才好不容易想起〈丟丟銅仔〉授課發表。

台灣音樂的創作環境裡,除了原住民的作品之外,似乎不是特別著重將語言、節奏連結身體律動,但你到公園或社區空間是不是都能看到婆婆媽媽們聚在一起跳著廣場舞呢?你有注意過阿姨們播的音樂嗎?劉榮昌有次發現,廣場阿姨們居然是用韓國流行歌曲在跳舞,而不是用台灣歌曲;在客家聚落的廣場舞跳的不是客語歌,這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因此劉榮昌決定創作婆婆媽媽們可以用來唱跳的客家廣場舞,試著把健身、藝文、客家文化融合在一起。讓身體浸泡在母語音樂裡,肌肉會有記憶,身體就會記住母語的韻律!

客傳會的「拾 Hak 時 Hug」計畫目前還在推動歌曲與旋律的創作,如果下一步有機會推動到身體律動上,不管是給婆婆媽媽唱跳的廣場舞歌曲、學校熱舞社願意編進比賽的強烈節奏歌曲、在酒吧能搖擺的夜生活歌曲,甚至是能被 DJ 取樣拼貼的電子舞曲、被饒舌歌手使用做議題批判的歌曲⋯⋯等等,都是我期待的方向,那是各種讓身體浸泡在語言的方式,也是語言在各類日常中無形發生的樣貌。

「唱歌就是說話的延伸,我們有沒有找到為什麼要這樣說話的原因?要這樣唱歌的原因?」劉榮昌在訪談中如此問道。

客傳會的「拾 Hak 時 Hug」是客語音樂復興運動的一環,正在持續摸索並向前進,如同這篇文章一樣是拋磚引玉。有人想推動母語、有人想用母語創作出好音樂、有人想在音樂裡好好的玩耍。如果有機會找到客語的妙趣,每個人都可以用客語來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逐漸捏塑並四方匯集,期待有那麼一天, Hak-Pop 也能成為一股熱潮。

「拾Hak 時Hug – Summer Love Chill」創作發表會

創作演出:
邱廉欽、黃鎮炘、曾仲瑋、邱淑蟬、葉穎、柔米、魏士翔、龔德
特邀演出:
吉那(楊淑喻)、A May 徐世慧、Keril 韋喆、Kerekelj 禎禎

日期|2022.07.15
時間|19:00-21:00
地點|Corner Max大角落多功能展演館(臺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1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活動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10Hak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0FXUM5tHxvZSTiCLgYzzw
免費索票入場|https://www.accupass.com/go/10

作者/John Huang (NPCᴺ)
訪談/John Huang & Boris (NPCᴺ)
責任編輯/阿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