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8・人物

【吹專訪】浪人祭主辦人蕭達謙:辦一場音樂祭折壽三年吧?

浪人祭是近年崛起的音樂祭之一。第一屆在新北市貢寮舉辦,主打音樂及淨灘,邀請到金曲獎等級卡司卻不到一千人參與,新手上路,慘賠收場。

在大疫年代登場的第二屆、第三屆改移師台南安平,反倒吸引數千人入場,安全下莊,轉虧為盈。

「疫情的狀況下,變成很多人想要參加這場音樂祭,有點報復性地想趕快看活動。」浪人祭主辦人蕭達謙於溫州街的笨道人工作室受訪說道。他還不到 30 歲,小時候夢想當歌手、玩過團,曾參與過多屆覺醒音樂祭。

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看到很多外縣市的樂團來嘉義演出才驚覺:「哇!有這麼多酷的東西,我怎麼都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資訊是不被我們所知道的?」明白這是他未來想做的事情。

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到開公司辦音樂祭,不像以前只是打雜擔任志工,蕭達謙考量更多現實層面。他談及浪人祭策展論述與願景,以及對於這幾年獨立音樂與音樂祭興起的看法。

問:視覺傳達算是你的大學主修?從覺醒就開始負責這塊了嗎?

對!大概 2013 年,發現自己對設計有興趣,當時大學讀服裝設計。我應該是從 2014 年到 2016 年在覺醒做設計統籌,但其實我也就是志工。我喜歡這件事情,然後滿腔熱血的去做。

我去其它音樂祭,因緣際會認識現在浪人祭的設計師。我腦中有什麼構想,或是排版上有什麼想法就會跟他溝通。這三屆的海報都是他做的,配合起來蠻順的。

問:所以你比較不算直接的創作者。

對,我不是畫的那個人。應該說想一些什麼故事搭配在地文化,例如命名覺醒音樂祭的舞台。

在嘉義文創園區辦的時候,「射日舞台」、「澄波舞台」是我們一群年輕人一起想出來的——射日就是結合鄒族文化;澄波是因為酒廠旁邊是嘉義火車站,為當時的行刑處,為感念前人而搭設的入口舞台。

對啊,主要在想怎麼去呈現我們想講的事情。2016 年結束,我就離開覺醒了。

問:近年視覺這件事,不管是對樂團或是做音樂祭都很重要,你有這種感覺嗎?

誒,超重要。這意思並不是說,我們跟一般主流市場品味相近,而是發展出一種獨有的流行文化。

有個很棒的參考是,2013 年大港開唱的「南野武」。那次的視覺就讓我們覺得說:「噢!原來音樂祭也可以做得這麼酷,這麼有故事。」在地有很多文化,很多故事是可以說的,即使大家不會去特別了解它。但那是不是可以藉由舞台的命名,或是用其他方式展現?那時候也是台灣在影像上進入更多元、更切入文化的發展時期。

問:在地化的概念也套用在浪人祭,海報才會有副標「素蘭小姐欲淨灘」嘛?

那時候我在發想說,音樂祭只會更多,那是不是可以做相對直接、有意義的事?除了音樂之外,我們還能講些什麼?具體能在這塊土地多做些什麼?我就發想了兩個活動,一個淨山,一個淨灘,那時淨灘取名為「浪人搖滾」,而後成為了浪人祭。

音樂祭結合淨灘或撿垃圾概念是,源自於北海道的「一世一代時代組」,劇團打扮成武士在街頭撿垃圾,我應該有在一些專訪有提到。

我覺得淨灘、撿垃圾跟台灣是四面環海的環境,是可以融合在一起思考的。所以第一屆浪人祭才會在貢寮那邊辦,後面有一座沙灘超爆多垃圾,一個三不管地帶。

對!那時候浪人祭其實是想要全台跑一圈,去各海岸線淨灘撿垃圾辦音樂祭。但是,發現第一屆虧損狀況有點嚴重,無力將這種憨膽理想作為下一次的成敗博弈,勢必找一個地方落居。後來因緣際會才又轉到台南。

問:畢竟音樂祭辦在海灘聽起來就很硬。

因為怕舞台下陷,鋪了很多鐵板超貴。沒有鋪鐵板很危險。因為舞台下面有很多結構支撐在地面上,如果直接鑽在沙灘上,風在那邊尻可能就懸空了,其實很危險。

風沙很大,硬體公司出一次,音響就要清理一次。尤其工作人員會很慘,因為你在沙灘上走一天,等於是走在平地兩天的疲勞度,工作起來會超累。我寧願辦在靠海有草皮的地方。

問:為什麼慘賠還敢再辦第二屆?

當時好與不好我也不太想特別明講,也很怕身旁的人擔心,這種事情自己弄明白就好。虧了之後,一度非常低潮,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坐在辦公室,動也不動,不知道要來幹嘛?我為什麼會這麼蠢這麼白痴?怎麼會將一切都投注在無盡的大海裡?

那時候嘻哈廠牌「顏社」剛好在徵才,本身就很喜歡顏社出品的音樂,當時失去生活重心的我,重振勇氣跑去面試。

那時候他們在山上聯名品牌籌備「大黑熊音樂祭」。實際參與策劃執行後,我很喜歡那個活動的整體氛圍,舒服的天氣、音樂、市集與露營環境,大家一起團結完成了這場體驗很讚的活動。

而因為這樣的場景,是我渴望想看到的,後來才下決心說:「浪人祭是不是要再繼續辦下去?」

後來想了一想,這樣很不甘願,所有的一切與資金都砸下去了,品牌也做了,按讚數至少也有個八千人。我就開始找許多有學生音樂節經驗的學生做為活動幹部。每件事情都是憑我的經驗一個一個教與溝通,像是樂團要怎麼接洽?媒體要怎麼洽談?設計要怎麼做?才變成第二屆浪人祭。

好像變一個勵志故事?反正第一、二屆的志工都很辛苦,可能就會有誤解。但是像今年就是超 peace,因為公司開始正常營運,付得起薪水,找約聘就找一些相對有經驗的人來幫忙,大家就做得比較舒服。

問:畢竟第二屆已湧入大量人潮?據我所知浪人祭這三屆辦下來,入場樂迷從七百至八、九千人,成長了十倍,而且臉孔感覺都蠻年輕的。

主要客群還是在 18 歲到 25 歲。

浪人祭會想把中生代的團,推給更多年輕人知道,也想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樂迷參與,舉個例子像 Skaraoke 好了,可能一般年輕人不知道這個樂團。我如果塞在熱門時段,讓年輕人知道有這麼好玩的樂團,對音樂產業是不是種助力?

那確實 Skaraoke 排出來的時候,底下一堆樂迷啊!原本大家不認識,後來就越來越集中去那邊跳舞,甚至也很多人去粉專問說:「欸!這團這麼棒,我怎麼現在才認識?」

我們有成功推到想推的東西。音樂產業就像時裝產業一直在推陳出新,樂迷接收到的就是最新的資訊。但獨立音樂就是有這些演進才有更多新的樂團、有更多不同的變化產生。

問:但音樂祭不管怎樣都會有人罵?即便浪人祭從海邊移至內陸一點。

每年都在罵這些事情⋯⋯我就覺心很累啊!因為又怕下雨,我們就鋪那些稻草。稻草送來一定有棉線,還要在那邊人工剪,剪不乾淨又有人會被絆倒,等於一個禮拜都在剪那些棉線稻草。所以花費很多人力及時間費用,那我是不是找個水泥地辦就好?

以前我們可能不曉得在哪裡聽說,「辦音樂祭賺錢」像是一種罪該萬死的事,打平好像是正常,虧錢好像是更正常不過的事。

大家都在講音樂產業要轉型變得更加健康,那一場活動的資金盈餘,應該是要足以撐起一家公司幾年才叫健康吧?讓產業更平穩導向專業化,才能保障幕後工作人員的飯碗。

我覺得更健康的狀況,是要參考國外音樂祭的票價,因為台灣票價真的很便宜,所有製作費都在上漲了,逐步改變現況才有機會讓音樂祭更好。

那時候的覺醒音樂祭跟大暖祭,兩場活動的規模,票價應該至少要定到六千以上吧?我想不到定那票價該如何執行。

我自己回去看,2019 年還是 2018 年的覺醒,那時候的票價跟現在的浪人祭差不多,可是我們才兩個主舞台,一個比較中型的舞台,資金運作就很ㄍㄧㄥ了,每筆收入都是想盡辦法省下來的,更何況你一次蓋八、十個舞台,那真的是瘋掉還兩場!那已經是兩三倍的費用,像這種運作方式就超不合理。

大家都應該要有觀念,打造出專業、舒服的職場環境,對音樂產業才有更健康的發展,面對問題才能游刃有餘。

想到辦浪人祭時觀眾的手機掉到馬桶裡面,我也時常會手套個塑膠袋,伸到底座幫他們撿。

對啊,彼此要更有同理心吧!祈求大家對音樂祭們鞭小力些,外面有更萬惡的企業,更萬惡的世界,而且到處都是,那我們應該是要把口徑對準那些無良企業吧?大家都在做彼此喜歡的事,我覺得要多一點鼓勵與支持。

問:怎麼看待近年音樂祭的消長變化?雖然音樂祭如雨後春筍,但像覺醒音樂祭就消失了。

我覺得資源集中跟成本抓好,才是音樂祭繼續前進的辦法。

因為辦一場音樂祭等於折壽三年吧?既然你都要投擲這麼多力氣了,那要讓它集中一點,不要把沒必要的事情負擔在自己身上。

我從一開始做工作人員,後來真的想辦自己才辦。我覺得覺醒音樂祭的存在,對獨立音樂圈的影響,蠻深蠻大。雖然它舞台很多,一些沒必要的支出很多。但是它這樣做,確實蠻多新生代的樂團是被聽到、被知道的。

我覺得 2014 年、2015 年之後是「大樂團時代」。

問:什麼是「大樂團時代」?那兩、三年出來很多樂團,快速能站上 Legacy 的,這也是跟音樂祭的數量等比成長嗎?

我覺得有很大的關係。樂團越來越多代表客群越來越廣,接受音樂祭的客群也越來越多。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很多學生音樂祭開始舉辦。

因為它的文化跟接觸到的客群,年齡層就是從高中熱音社,或是從大學在組樂團的人出來的。他們接觸到就是,台灣獨立音樂、台灣的樂團。可是像我們高中的時候是在聽 AC/DC、Guns N’ Roses、Aerosmith。現在高中生是聽美秀集團、海豚刑警、告五人。

因為客群的影響,音樂祭被慢慢養大,像 2019 年的學生音樂祭超爆多。浪人第一屆辦的時候,看到哇靠!又有學生音樂祭,我死定了我⋯⋯但是,我覺得弄不好或是做不好,勢必會被淘汰。

我覺得不會到泡沫化,因為只會越來越多人聽,但是聽是聽哪幾個?他們會挑哪幾個而已。

十年前不會想到現在那麼多人在聽團啦!我認知上是這樣,我們十年前在聽的叫做搖滾樂,現在在聽的稱之為獨立音樂。

問:去年第三屆浪人祭,因疫情延至十月登場,聽說不全然是件壞事?

第一屆辦在五月,因為怕七、八月太熱。那時候覺醒還在不想跟強碰,可是五月太多學生音樂祭。

後來覺醒倒閉了,我就知道說,七月這裡有個機會必須卡住,更後面的月份,也有很多大音樂祭。但七月真的熱到快死掉,工作人員狂吐一排,狀況很差、火氣很大,脾氣一來大家開幹狂罵。

去年也想說七月辦,但是延期延到十月之後,這些學生還是願意來耶!未來浪人祭應該都會在秋季舉辦吧?畢竟我們辦活動的週期被變動了,更改到十月後叫我辦七月的活動不可能,我會死掉。所以未來應該都在秋天,很涼很爽!

問:那最後講一下,對於音樂祭的願景。

第一屆浪人祭原本就要想做環島。對,每年可能在不同地方辦,這概念其實還是會做,可能變成「小浪人祭」,例如主場在台南,但北中南或是東部會辦小場的浪人祭,主要是做淨灘、安排幾組樂團來做演出,變比較簡單的 set。

你只要來參加小浪人祭,可能會有更多票價或周邊優惠可以購買。第一屆沒有什麼資源做這件事,結果發現這個坑很大。對,現在相對想的理性一點,要想怎麼控管好這件事。

延伸閱讀:
【吹專題】不只聽團仔,還有露營客:後疫情時代興起的三組音樂祭
【吹專訪】漂遊者森林音樂祭團隊林技安、Bacon:我們夠怪,夠怪才會賣
【吹專訪】爛泥發芽主辦人李宥融:這是一個極厚同溫層的音樂祭

採訪、編輯 / 王信權
文字整理 / 咪咪
攝影/@re_evantsai
活動現場照/浪人祭



avatar

作者 / 王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