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0・產業

從小島大歌談起,2021年文策院為臺灣音樂產業做了什麼?怎麼做?為什麼做?

2021 年 11 月 21 日週末夜,Sauljaljui 戴曉君與漂流出口的 Putad 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文策院 TCCF 花園練習舞台上登場表演。合著來自非洲島國模里西斯(Republic of Mauritius)的 Sega 天后,Emlyn 的影像及歌聲,Putad 唱起了「小島大歌」近期發行的新歌〈Liswar Zanset〉(中譯:我們的祖先),並在曲末解釋,她的模里西斯姐妹 Emlyn 在影像中用鐮刀演奏,源於模里西斯人,曾被當作奴隸的歷史——當時的奴隸主不准模里西斯人演奏樂器,因此他們學會了「就地取材」,把甘蔗田的農具當作樂器,配上低鳴的哼嗚,以免「音樂」被聽見。

TCCF 的舞台將作為「小島大歌」啟程美國巡演的第一站,2022 年他們將巡演至美國的藝術中心、戲院、大學;不僅要表演,還有講座及工作坊。透過視訊受訪,Putad 既興奮且緊張地表示:「我從來沒有要離開家鄉那麼久過,之前在歐洲待一個月就受不了了!」過去她的樂團多半在 live house 演出,以踐行文化場館為主的巡演卻是第一次:「用音樂去連結南島的文化,很興奮,但我又擔心我不太會表達,沒有把想傳達的分享好會後悔,我要先去學怎麼講話!」

漂流出口的 Putad(左)與 Sauljaljui 戴曉君(右),參與「小島大歌」在文策院 TCCF 的花園練習舞台上表演。(照片提供:文策院)

為期 4 個月、36 間場館的美國巡演規模,是從 2015 年開始和澳洲音樂製作人丈夫 Tim Cole,一起經營「小島大歌」的臺灣女孩 BaoBao(陳玟臻)所意想不到的。

上一輪巡演時,他們雖然跑過十五個北美、歐洲、大洋洲和亞洲的國家,但是在美國只到過 SXSW 首演兩場,而在歐洲參加世界音樂博覽會時,遇見了一位貴人,BaoBao 說:「我們有天在(博覽會)放鬆的時候,旁邊剛好坐了一個人。我們就和他分享,我們去島國拍攝、錄音及氣候變遷等等的故事,後來才知道他是某個大經紀公司的人,還說自己一定要把這個計畫介紹給美國的年輕一代。所以我們在這三年來,花了很多時間去跟很多學校提案,做出一個新的巡演模式出來。這個經驗對我來說鼓勵很大。之前會一直想說,我們過往的努力到底有什麼意義,後來遇到這樣一個貴人,一個懂你的人,是很大的一個鼓勵。」

從經紀學程到內容開發 文策院扶持「小島大歌」

自 2018 年起,「小島大歌」連結南島音樂文化發行首張同名專輯,並帶著紀錄影像跑遍全球後,逐漸打出知名度,並獲得海外音樂獎、海外媒體報導。

談及海外聽眾的現場反應,BaoBao 分享道,過去她在國外生活,常常提到「臺灣」時就被帶向兩岸關係等政治議題,直到 2012 年她在萬那杜聽見當地的長老說,自己的祖先來自臺灣,才回頭去找臺灣作為南島文化起源的資料,發現臺灣的故事比自己以為的更深且廣。在「小島大歌」巡演期間,她常常分享五千萬年前,臺灣住民乘著獨木舟遠洋的故事:「我們在 2018、2019 年去巡迴的時候,都會跟觀眾講這個故事,很有趣的是,我們去到四大洲,每個地區的觀眾的反應其實都不一樣。在歐洲的時候,他們會說:原來幾千年前就有這個航海的故事,但我們歐洲還覺得幾百年前只有哥倫布。

「小島大歌」創辦人:澳洲音樂製作人 Tim Cole(左)與影像工作者陳玟臻 BaoBao Chen(右)。(照片提供:文策院)

然而風光的背後,是 BaoBao 與 Tim 以背包客的精神克難完成企劃。在第一階段,他們的經費來源除了 2015 年在臺灣展開的群眾募資 50 萬,另一部分則來自 Tim 在澳洲談到的音樂製作贊助金。雖然過程中獲得很多民間善心協助,但最後還是常常要擔心錢的問題。

2021 年底,「小島大歌」走到第二階段,預計推出的第二張專輯《我們的島》,因為獲得今年文策院「文化內容開發與產業領航行動方案」的資金支持,而有了成型的機會。除此之外,還有文策院的首屆「音樂經紀學程」,串連「IMMF 國際音樂經紀人論壇」及美、法、英、日、荷等國際師資,帶來經紀管理、巡演計畫、異業商談⋯⋯等面向的產業實作演練,也給予 BaoBao 很大的幫助。

BaoBao 說,自己並非音樂科系出身,六年來每天都在摸索跟試錯,直到 2020 年參與文策院的音樂經紀學程,才了解到國際音樂產業原來有這麼多細緻的分工:「我發現,原來音樂產業要這樣子去區分。就是有不同的部門,每個人有不同的職位,但身為一個音樂經紀人,你又要懂所有的事情。我才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在 TCCF 花園練習舞台的演出過程,他們也感覺到策展方的用心,讓許多國內的業界人士能看到「小島大歌」,促進合作可能。包括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也有特別來邀請,希望疫情過去後,有機會安排「小島大歌」的南島藝術家到北流場館演出。

「小島大歌」在文策院 TCCF 大會的花園練習舞台,搭配策展方特製的植物裝飾。(照片提供:文策院)

「以南島文化為本,以環境永續為題」,《我們的島》不同於首張專輯,是 Tim 及 Baobao 以兩人行腳錄音、聲音採集的方式完成。這一年多來的全球疫情下,他們每兩個星期,會與來自十個島國的十五位南島音樂家跨洋視訊、共同創作、生活交流,就連演唱會彩排也都是遠端進行。而整張專輯,更在戴曉君與 Putad 的深入參與後,有了更多跨國創作的成分。讓對話方式更當代、更關注海洋議題,跳脫一般人對「南島文化」侷限於歷史、學術的描繪。

經營「小島大歌」,他們相信這不只是一個音樂創作計畫,還有透過音樂媒介連結,擁有在國際上南島文化血緣的創作者。過去曾參與不少世界音樂節的戴曉君表示,「小島大歌」帶給她的參與經驗很不一樣,有一種使命感:「剛開始參與像『世界音樂節』等等的時候,剛發專輯,比較菜啦!比較常分享怎麼彈奏樂器、怎麼跟樂器結合等等。參與『小島』的時候卻不一樣,會需要精準地去分享不同的文化面向。我記得在捷克的工作坊,你可以介紹自己來自哪裡?除了歌手,你在部落還擔任什麼角色?回到自己的生活,也跟觀眾比較面對面。他們當場的感動,是(會帶給你)很大的成就跟回饋。」

文策院的臺灣流行音樂產業三點戰略方向

自 2019 年成立的文策院,在這兩年來梳理出院內對於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戰略目標,包括三個方向:

(一)產業化:健全產業內各環節,含產銷人發財資(產製、行銷、人才、發行、投融資、調研),此呼應文策院各部門功能別執掌。

(二)整合化:串聯產業外團體戰,含影視、出版、圖像、表藝、未來內容等音樂以外產業。

(三)國際化:裡應外合、借力使力,打造國家文化品牌形象,於鎖定目標市場分階段逐步站穩立基點。

綜合三個方向,優先擬定的策略則包括「關鍵人才培育」、「多元內容產製」「市場通路搭建」——此三項彼此相輔相成,一方面針對業者需求給予支援,另一方面也期望文策院參與實作、就近獲取產業的回饋。以「小島大歌」為例,BaoBao 所參與的「音樂經紀學程」,以及資助品牌的「文化內容開發與產業領航行動方案」,就屬於前兩項的策略內容,而在美國巡演成立後,自然也會開啟「市場通路搭建」。

深究 2021 年的「多元內容產製」細節與成果,文策院院長李明哲分享:「文策院分別從內容開發跟產業需求兩方面,一方面著重在產製流程的優化,希望能將既有的開發製作流程系統化達成『系統性』的開發;另一方面則著重在解決目前產業發展的瓶頸與困境。幫助這些有前瞻性或創新想法的團隊得到經費的支持合作或是投入國發基金的投資,並且陪伴團隊走過計畫開發過程,以及跨領域交流,減少團隊痛點,催生新的產業思維與經營方向,而文策院也從中瞭解到產業實際的運作困境,藉以優化出滿足產業的相關支持機制。」

結合電子音樂與臺灣文化地景的「泊人ANKR」在 TCCF 花園練習舞台上的演出。(照片提供:文策院)

在 2021 年,此項目的代表性案例除了「小島大歌」,還包括:阿爆(阿仍仍)的「那屋瓦文化」廠牌所製作的原民電音新星專輯《N1》及線上演唱會,以及結合電子音樂與臺灣文化地景的「泊人ANKR」。前者不僅為原民音樂人提供產業實戰經驗,市場成績也叫座,完售新北市的 Zepp 音樂場館坐票;而後者所開發的「Mixsurr 環繞音效混音器」的新創技術,則讓聽眾得以透過沈浸式聽覺、身歷其境,在科技應用具備跨國合作案洽談的潛力。

在海外市場發展上,文策院將國際音樂市場分為四大塊——日韓、北美、歐洲、東協(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為主)——持續調研、務實開拓。以全球關注的北美音樂市場為例,文策院觀察到《大嘻哈時代》的數位平台數據所顯示的聽眾市場,次於臺灣的第二大受歡迎地區即是美國;而在曲風百家爭鳴的歐洲市場,2021 年最突出的一舉,即是音樂商展「法國坎城唱片展 Midem」達成結盟合作(MOU)

李明哲解釋,文策院在與 Midem 合作前,曾先行盤點全球的音樂展會節(showcase festival)的舉辦形式,「比如有無 showcase 演出、有無經紀團隊或新創團隊 Pitch 單元、鄰近展會節日期及區域是否便於連貫安排巡演等,另外也針對過往業界隨標案跟團參展情形進行研究。最終經過綜合評估分析,選擇與 Midem 策略結盟。」

Midem 寫歌營:重塑臺灣流行音樂的國際想像

法國 的Midem 是全球少數著重 B2B 性質音樂商展,兼具「音樂科技新創競賽」(Midemlab)、「藝人國際出口推廣計畫」(Midem Talent Exporter)、「音樂創作營」(Midem Songwriting Camp)等多元項目;更重要的是,其擁有全球最大音樂商務資料庫 Midem Digital Platform(線上洽商媒合平台),免收費平台使註冊會員突破時地限制,持續交流促成合作商機。

「文策院當時於法國之參展計畫幾乎涵蓋各產業(編按:可參考此稿簡報第4頁),而音樂為最後一塊拼圖,期望未來進一步與當地媒宣公關合作夥伴,共同深耕臺灣文化品牌形象,讓各領域不單打獨鬥。」李明哲說。

在文策院與 Midem 合作之後,今年臺灣音樂人的參與度比起以往更為深入。包括新人李浩瑋入選「藝人國際出口推廣計畫」;ØZI、呂士軒、持修、陳星翰、孫盛希,與全球 15 位國際音樂人進行了線上的「音樂創作營」。

入選 Midem「藝人國際出口推廣計畫」的李浩瑋在 TCCF 花園練習舞台上演出。(照片提供:文策院)

此前因為與 Far East Movement 合作,在北美已有二十幾次國際寫歌營經驗的 ØZI 分享:這類音樂創作營、國際寫歌營,能讓你和來自全球,在風格類型上最專業,甚至已經在幫 Snoop Dog、Chris Brown、K-pop 女團寫歌的音樂人合作,同處一空間、共享創作氣氛、見識到國際水準的創作力。如果順利的話,彼此可以擦出創意的火花,卻也不一定等於能交出好歌,然而參加過這麼多次以後,普遍正面的體驗,讓他已經不會堅持要單獨寫歌了。

2021 年底,ØZI 風格轉型、叫好叫座的新單曲〈hair tie〉,即是他今年在洛杉磯與 Sweater Beats、Sylo Norzaa 合寫的作品。他認為,國際音樂市場的國族、語言疆界日趨模糊,和國際音樂人合寫歌是突破「臺灣音樂市場小」的方法之一,也會讓你發現臺灣音樂並沒有想像中渺小。假設未來臺灣能像韓國一樣,有一群美國 songwriters 飛入境,只為了寫歌給蔡依林、林俊傑、瘦子等,那也是一種國際化的規模思考。

在洛杉磯與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合作過後,他對今年能到 Midem 與歐洲人、法國人合作感到新鮮。儘管展會因為疫情只能線上進行寫歌營,真實感還是差了一點,但他依然推薦沒有寫歌營經驗的歌手報名:

「因為(寫歌營)可以把自己的野心與能力,加上別人的能力交錯在一起。你對這個人和環境不熟悉,反而會在那種 moment 裡會跑出最特別的東西⋯⋯我覺得這樣子的經驗也可以套在 Midem。長期去跟一些非舒適圈的音樂人作歌,你會從他們寫歌的邏輯吸收到養分。那種養分跟你今天去聽一首已經做好的、現成的歌,感覺不一樣。你跟你身邊的 songwriter 一起聽到一個東西,直覺上卻產生完全不同的 idea,在創作過程上就會吸收到更多!雖然是個很長的結論,但真的推薦沒有試過人可以參加。

擁有豐富的國際寫歌營經驗,ØZI 亦在 2021 年的 TCCF 花園練習舞台上演出。(照片提供:文策院)

與 ØZI 的觀點呼應,今年也有參與 Midem 音樂創作營的孫盛希補充道:國際音樂人擅長於聊天對話中尋找創作的主題 keyword,也因為這次的合作,讓他們對華語音樂市場改觀,驚訝於她的聲線,以及華語音樂的風格多樣性。收穫頗豐的她,預計會在新專輯中收錄兩首與國際音樂人合寫的歌曲。

與 Midem 合作是第一步,除了顯示文策院在成立初期,即藉由談判力讓臺灣躍升為,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的展會官方合作夥伴外,藉由這次經驗,文策院也將介接更多的國際音樂展會,讓臺灣多元的音樂,輸出更順暢及穩定,促成更多的國際合作及出口可能發生,讓臺灣的音樂在世界有效及穩定發聲。

李明哲:產業未來的解答,不單只存在於文策院

2021 年,文策院針對流行音樂產業,除了上述的內容投資開發、藝人國際接軌作為,也在科技新創上邁步。有鑑於臺灣科技優勢結合文化內容已為趨勢,文策院繼音樂經紀主題後,今年亦推出「音樂科技新創學程」及首屆「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Pitch 大會,預計從結業團隊中,優先徵選 2022 年 6 月代表臺灣參加 Midemlab 的團隊。

李明哲解析,自 KKBOX等音樂串流平台創立後,臺灣音樂新創如雨後春筍,代表如:LyraVRPartyOn 等,但整體環境起步較慢,又因為疫情影響傳統工作模式,對於需要拚速度、搶先機的新創戰場來說是一大痛點,「以 Midemlab 競賽規則為例,新創定義為公司成立年限須少於 5 年,能否挺過前 5 年衝刺成長階段而不後繼無力是關鍵點,也是困難點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文策院會積極地辦理新創加速器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以陪伴新創團隊『打群架』的方式,尋求異業合作的可能以及減少新創團隊遇到的挫折與困難點。」

被問及對於下一輪臺灣音樂新創有何想像與期許,李明哲提到有幾股國際趨勢可關注,比如舊金山的 AudiusAuthentic Artists,分別導入區塊鏈、AI 技術,企圖打造新的商業模式,「而本院首屆『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入選者,也已展現出臺灣音樂科技新創的多元潛力,比如『迪威智能』專注音訊分析及聲學辨識的研發與應用,『東畇策創科技』則致力打造結合元宇宙概念的音樂串流社群平台『gemmi』,而『量子音樂』更擁有獨家專利聲學技術,開發一系列以音樂安撫嬰兒情緒或入眠的產品。」

文策院的「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團隊,透過文策學院挹注營運資源,例如:業師、財務、法務、經營管理等,減少團隊的痛點,或可藉由 TCCF、Pitch 大會等平台,媒合跨領域專業人士,以今年合作的 Midem 為例,選薦臺灣團隊參賽 2022 年 Midemlab、結識國際產業要角。同時,文策院也會邀請重要人士出席 Midemlab Pitch 決賽典禮、Music Tech Meetup 等 VIP 活動,為臺灣團隊累積引進海外多元資金的人脈。透過以上從孵化到加速再到出口、產業整合等階段,如之前所說的,文策院要做的是不同於過往單點式的支持,而是整合各階段資源,有系列的陪伴團隊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商模。

成立兩年的文策院,相關政策與作為備受臺灣流行音樂界關注。而在戰場上打前鋒的產業人士經常是焦慮的,總期待好的改變可以盡速到來。李明哲認為,這種期望不僅存在於音樂產業,在其它內容產業中也有感受到類似的期待。

「隨著市場的轉變,產業的結構也有很大的改變,大家都面臨很大的挑戰,文策院將透過『投資』及各種『支持方案』等多管齊下,與『經營者』與『創作者』攜手努力在新時代新找到各種可能的機會點。」李明哲務實回應:「世界一直在改變,而臺灣文化內容產業未來方向的解答不單存在於文策院內,也不只在於產業端,文策院期許自身可成為臺灣內容產業的陪伴者,與產業一同迎接未來的挑戰,同時在各種不同方案跟計畫的推動中,去尋求『可能性』變成『可能』的過程,進一步為臺灣內容產業找到在世界競賽中彎道超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