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5・人物

Live House 問題何解?給柯市長的專業建言─河岸留言 林正如

林正如

眾所矚目的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今天正式走馬上任,與音樂圈息息相關的文化局長人選,也確定由音樂界前輩倪重華出線,針對全新市政團隊提出的流行音樂政策、甚至曾誇口三個月內解決 Live House 設立的問題,產業經營者有什麼看法與建言呢?本篇邀請到河岸留言Live House負責人林正如來談談。


以下灰色字體部分節錄於【柯P新政#21 流行音樂

“當選三個月內,我要解決Live House設立的問題。依照Live House規模大小決定設置的條件,不能因噎廢食,讓Live House被建管及消防法規綁死。我們也將透過獎勵及補助,協助尋找適合場地,或者與飯店洽談合作,增加Live House,特別是100人以下的表演據點。此外,在政府園區內的Live House,則給予租金的優惠。要讓年輕人互相切磋、競爭、合作,看見彼此,才能為將來的流行樂注入一股活水。”

Live House (或說Live Venue)數量,並非目前台北音樂環境發展的嚴重問題,有質量的原創樂團或個人數量嚴重不足才是最重要問題所在。

一個好的音樂城市,Daily Gigs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每天都應該要發生的事,是使音樂每天向前移動一點的事,音樂的事件需要合宜的場地來配合,是音樂內容在找場地,然而台北的現象卻是場地辛苦地在找內容,而內容端的同質性又很高,照理來說台北應該至少要有500團以上才正常,現在卻1/3不到。

現設之「展演空間業」之營業登記,需要有商管、建管、消防、稅務、管區警察之系統配套,目前為止,「展演空間業」只是商管處的事,建管消防及稅務管區警察對這方面是毫無概念的,執法及業務管理單位對這個業種是無所適從的,只能沿用舊有之法規,含混規範管理。

Live House 必須脫離類八大的歸類,娛樂稅這種落伍的稅必須立即廢除,提供原創音樂表演的Live House 沒有理由長期處在這種不受鼓勵的社會氣氛或法條之下。

可以學習高雄市文化局針對原創音樂展演對 Live House 所做年度節目費用之補助,這對台北的表演樂團而言會是一件直接而有效的助力,對 Live House 而言,多了許多籌碼可以安排更多有質量的樂團或個人。

林正如老師目前經營兩家live house。左邊河岸留言西門可容納500人,流行歌手、樂團演出;右邊河岸留言藝文咖啡多安排爵士、民謠類型演出。
林正如老師目前經營兩家 live house,節目安排各異。左為「西門紅樓展演館」約可容納500人,多為流行歌手、知名樂團演出;圖右為「河岸留言藝文咖啡」至多容納100人,多安排爵士、民謠類型演出。

 

“「音樂節」跟「音樂行銷」,將來會更有趣。市政府每年將訂不同主題的音樂節,跟不同的在地文化結合,例如結合各地夜市來辦「夜市音樂節」;此外還可能跟西區老城、動漫產業合作,舉辦跨地域、跨文化、跨局處的音樂節。”

現今公部門主辦之流行音樂會數量繁多,而且均為免費表演,直接打擊到Live House之票房收入,及樂團到live house演出的意願,他們去商演Show fee遠高於Live house所能提供,又因為演出內容亦相同,也使得觀眾意興闌珊,站在政府立場思考,大量執辦這些音樂活動,在產業扶植的角色高度是否不夠。

2012-1222-4
(圖)每年政府舉辦的音樂祭,不勝繁數。

 

“比起歌曲創作,音樂現場演出才是音樂產業的新星,透過4K高解析度、3D、社群網路互動技術等新科技,結合台北的科技及音樂人才,製作出國際最前端的現場展演線上轉播。讓台灣成為流行音樂產業的展演製作交易中心─加速完善演唱會研發、製作、演出的產業供應鏈,並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節目交易展會,將台北多元音樂創作推向國際。”

Musicians (含Artists,Songwriters,編曲及樂手)是流行音樂產業裡最重要的 Content Provider,對於國內長期 Musicians 養成教育嚴重失衡及不足,感到憂心,河岸留言長期經營 Live House,對可以演出之創作團體或個人之數量非常瞭解,這幾年新興樂團數量非常不足,Musicians的人數亦下滑中,試問沒有足夠之 Content 產生,何來後端之企劃、行銷、錄音、製作、演唱會策展及 PA之需求?(這幾年相關之企劃、行銷、錄音、製作、策展之採購及補助案數量卻相對繁多)

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偏差,當與產業需求之諮詢調查有關,須知,唱片公司、製作公司、經紀公司與 Musicians 之間是長期勞資對立的,我們在做產業調查時業者提出需求時,Musicians 就已經被排除了,自然不會有資源分配到 Musicians 養成教育這塊乾涸之地了。

專才敎育最重要的是學程內容的專業與完整性,國外知名之音樂學院提供的學分或學位學程,大多是與 Musicians 養成敎育有關的,因為它有極完整及專業之系統與內容,是有學理根據的,而非經驗式的分享與傳授,如何建立18週到36週一學期或學年之專業學程內容才是關鍵所在。一味地強調表演外在,而未有真正的音樂內涵之學程教育,實在脫軌。

在此懇請局裡能夠思考 Musicians 養成教育這區塊,是否能多加挹注資源於此方向上,過去多年來這方面的投入相對比例不足,尤其是在採購或補助案上。

“我要讓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成為培育新型態流行音樂人才的基地,包括完整的流行音樂知識技術、演唱會研發及製作、新科技結合數位內容等。讓音樂人一邊接受音樂知識,一邊在現場實作音控、搭棚、燈光等技術,甚至是3D拍攝、即時串流等多媒體應用。”

台北流行中心之軟體核心方向及定位是需要再定義再前衛些,流行音樂產業是一個”非常潮”的業種,潮流波前瞬息萬千,不要把這樣一個旗艦級的投資,最後變成一座不合時宜的舊廟。數位服務以及現場演出是未來流行音樂產業的趨勢與產值所在,北流當然要有能夠驅動這兩顆引擎的能力。

台北市政府在文化局長劉維公任內,成立第一屆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號稱要成為市府扶植流行音樂產業整體發展的智囊團,終究每次開會還是以北流議題為主,柯P上任之後,如何組織第二屆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可以合乎時宜,兼具對音樂產業未來有開創的前瞻性,能夠廣邀各領域之專家達人重組智囊團,是新市長不可不重視的事情。

 

文字:林正如 文字整理:鍾庭菲  圖片攝影 : Wen Yi Wang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