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議題

因奉:沈重的2020年底,台灣音樂的indie-pop輕盈再現趨勢

作者:因奉

不知道你會怎麼回憶這一年間你和音樂的關係:印象最深刻的現場演出、錯過誰的線上直播、去不成的海外祭典……,囿於疫情,大量的音樂人選擇將專輯推遲至最後一季發行,霎時作品擠滿耳膜,聽音樂成了幸福的苦差事,連我這種產業自由人也收到了超過以往的台灣試聽,在這其中,Everydaze 的〈Tangerine Dream〉讓人驚艷,播放的瞬間止不住臉上笑意,連結到這個十年紐約、倫敦、格拉斯哥的許多聲音,於此同時,一個緩緩駛離台灣樂迷目光的風格,似乎又逐漸回到了鎂光燈下。

在近年黑樂為獨立場景注入動能的同時,沉重的 2020 年底意外有 indie-pop 輕盈再現的趨勢。新人 Everydaze 以 indie-pop 和 guitar pop 為主軸的〈Tangerine Dream〉在 StreetVoice 掀起話題;The Fur. 新專輯《Serene Reminder》則是加重了合成器的比例,令人想起 CHVRCHES、TOPS 這些甜美的 synth-pop;緩緩去年的單曲直接以「Indiepop」為名,而新作《水可以去任何地方》雖然把破音轉小,但依然坐落在 indie-pop 和 indie-folk 的領域中。甚至告五人元旦新歌〈人前人後〉前奏讓人聯想起 The Cure〈Just Like Heaven〉,雖然一進到主歌就降速了。

Everydaze 首張 EP《Room247》

花草系(indie-pop)在台灣

回望歷史,indie-pop 十多年前在台灣曾有個很有趣的譯名——花草系,據稱,由來是當年 impo music 店員,現在經營網路唱片行《貝多熊唱片庫》的大強曾言,「就是 indie-pop 的歌詞和吉他彈(不到位)的感覺吧,無憂又帶點媚俗(kitsch),予人一種成天花花草草的印象」。音樂學教授 Emily I. Dolan 也曾對 indie-pop 的原真性和媚俗發表看法,他形容,「indie-pop 的本質是矛盾的,既建立在原真性上同時又拆毀原真性,音樂元素則並存著龐克的生猛,以及主流音樂的甜美與朗朗上口」。

彼時由馬雅唱片代理一系列 indie-pop 作品,包括 Club 8 在內,命名為「純情清新派」。據林貓王所述,大強有幫馬雅寫側標,而四樓唱片行主理人 DJ Mykal a.k.a.林哲儀當時亦在馬雅服務,而後同時期的廠牌、音樂誌、實體店家陸續跟進使用,花草系一詞或許就在諸多音樂文字工作者的無心間不脛而走;樂評人海德曾在批踢踢為文,分享 C86 合輯對後續英國獨立場景的影響,內文也用了花草做為部分形容;直到近年被移掉之前,位於師大的小白兔唱片行的貨架上方,就一直擺著一塊介紹花草系的看板(另外還有塊瞪鞋看板)。

然而隨時空遷移,樂種的定義會產生意外的流變,或許與當時小清新興盛有關,有不少人開始將花草系誤會為民謠(或都會民謠),畢竟這樣的形容聽來也適切,而 indie-pop 其做為吉他驅動,帶有節奏和躁動的那一面,反而逐漸被忽略了。

C86 合輯

獨立流行與另類流行

近年在討論 indie-pop 這個樂種難題時,樂迷常以「獨立+流行」直譯,將之定義為獨立音樂中的流行樂,然而即使樂風的定義並非鐵板一塊,在試圖拆解的時候,還是要記得回歸最初 indie-pop 在歷史的脈絡,例如英國的 C86 合輯賦予其吉他晶亮(jangle)的特質,甚至是影響他們的後龐克或 guitar-pop,自然也就跟 indie-rock 有本質上的分別。

值得一提的是,金音獎今年另闢蹊徑,產生一個以 Alternative pop 為名的獎項,可說是為嘉惠獨立音樂(或創作音樂人)當中帶有流行元素的歌曲,同時避免了直接使用 indie-pop 可能招致的誤會,因此以另類流行稱呼,雖然並非沒有爭議,但絕非率性而為。

在分析場景和樂曲時,比起直接將 Everydaze、The Fur.、緩緩三者混為一談,我們更希望引 Ruth Finnegan 的路徑(Route)一說,也就是音樂人在創作路徑上受了誰的影響,例如:Everydaze 會說自己聽 Wild Nothing 跟 boy pablo,同時也受 dayglow 的啟發,或者 The Fur. 找上了知名製作人老王進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化學反應,〈Friday Love〉有致敬 The Cure 名曲的美好連結。然而,三者共通的特色在於,有了吉他 riff 和鼓帶來簡單的節奏,且在創作上高度使用英文,是否會因此而比較貼近歐美在創作上的思維,較注重韻律而不以歌詞敘事的起承轉合做為表現方式,或許是個過度簡化的推論,但未必不合理。

The Fur. 第二張專輯《Serene Reminder》

年末年始再次回顧這幾張錄音作品,皆為一時之選,但現場表演或許是關鍵挑戰,畢竟台灣音樂人普遍在肢體上較放不開,但得要找到適合自己,且能與 indie-pop 搭配且好看的演出方式:古怪、真摯甚至是彆腳的,可能是下一題,甚至也是前進可能國際市場的契機。

風格與場景的變換在串流世代更加頻仍且繁複,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再厭世,Everydaze、The Fur.、緩緩把獨立音樂裡輕巧、樸拙的一面帶了回來,也讓樂迷迎接更多元而動態的台灣場景,熱鬧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