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選秀節目《聲林之王》裡,黃宇寒背著吉他在眾明星評審面前,踢館挑戰後來奪冠的李友廷,成功獲得一些矚目。
「這次唱的是我自己的創作,它其實本來有原始的版本是,全部都是客家話。」她在彈唱〈我們的生活〉時說:「我其實很想要讓所有年輕人都想要來學客家話,因為我覺得加入一點自己的文化元素會點亮這首歌。」
在《聲林之王》之前,24 歲的黃宇寒已在政大金旋獎、淡大金韶獎露臉,累積不少得獎的經驗,並且認識多位戰友,像是吳東翰與羅莎莎,後來又都湊在一起。
為什麼想要參加?「可能 20 強裡面,大概有 8 個都是認識的朋友。」她在受訪時,憶起一年多前的比賽說:「大家會互相加油打氣,我很喜歡那種氛圍,而不是那種惡性競爭。」
不過,當歌手的念頭,雖曾存在黃宇寒的國小作文簿裡,但她最初是想要當舞者,習舞十年,可惜因為操練過度受傷,只好忍痛放棄。她在家人的鼓勵之下,高中時還曾參加過《華人星光大道》的選拔,進入百強被刷掉。
「我就來台北看看,順便出一下桃園這個同溫層,」她說,「我第一個認識的歌手是孫盛希,那時候她剛來台灣,還不太會說中文。我們就用簡單的中文就對話說,『誒,我們一起加油。』」
後來,她考上台北的大學,發現對於所讀的科系沒有興趣,認真考慮走音樂這條路。
黃宇寒說,那時有段低潮經歷,不知道想要做什麼,不想要很悲傷。她就將這些情緒抒發在創作,收到一些正向的回饋,找到一個「好像可以做得好的一件事情」。
去年底,黃宇寒發行首張專輯《有時有日》,紀錄了童年與青春的時光,〈我們的生活〉的客語版本〈亻厓兜个生活〉收錄其中。然而,除了清新民謠,她與專輯製作人、Vast & Hazy 的吉他手林易祺,嘗試更新穎的流行曲風,例如結合電子的主打歌曲〈有時有日〉,或是帶點 Synthwave 復古味道的〈天光〉。
「那時候我聽宇寒的 Demo 就很民謠啊,但有聽見很多可能性,才決定做不同曲風的歌在裡面,」林易祺先前受訪時表示,「宇寒的聲音比較現代一點,希望她能成為唱一些比較新元素的客家歌手。」
黃宇寒在高中加入吉他社,開始喜歡南韓創作歌手 IU,聽 K-pop 也聽 J-pop。後來,她在林易祺的介紹之下,接觸了 Aurora——這位挪威才女跟黃宇寒同年,風格遊走於 Electropop 與 Folktronica 之間。
他們希望打破年輕人對於客家音樂的印象,打造出屬於這世代 Hakka-indie。
「對,其實客家歌唱起來或是製作起來,也可以像這個樣子,有點消除大家的歧視,偏見啦!」黃宇寒說,「我自己本身待的環境,可能跟爸爸媽媽或是阿公阿婆,那一代的客家環境不一樣。」
出生桃園龍潭的黃宇寒——這裡客家人口比例約佔 6 成,位居桃園丘陵台地的南端,毗鄰關西——老家一旁有茶園與稻田,綠林圍繞。
「你一進去,你全都聽到阿公阿婆,或爸爸媽媽全都在講客家話,」她說家裡都吃客家的食物,例如說粢粑,「粢粑是麻糬,一團麵團裡面不包東西,大家都拿筷子自己切,然後沾花生粉。大家會圍在一起吃粢粑。或是說,吃什麼粿,客家的菜包這種。」
另一方面,黃宇寒的家鄉也蠻多新移民,母親就是印尼華人,因為工作來台灣。她跟母親都以潮州話溝通,所以印尼話只會說一點點,「她說她不教的原因是因為,她想要跟她朋友講一些秘密(笑)。」
黃宇寒的多元背景仍反映於創作,例如〈有時有日〉就結合客家與印尼話。
Aku rindu kamu Kampung halaman ku
我想念妳 我的故鄉
Aku akan di sini menunggu mu
我會在這裡等妳
Aku cinta kamu Kampung halaman ku
我愛妳 我的故鄉
Selamanya di sini menunggu mu
永遠在這裡等妳——〈有時有日〉
她解釋歌詞時表示:「我對於 Aku rindu kamu(我想你)比較有一點小印象。因為 kamu 是指你,Aku 就是我,這種比較簡單的,我還有一點印象。」
前年底,黃宇寒在某次活動上遇到黃子軒。他對她說,還蠻多客家歌手想要往東南亞這塊發展,剛好她的身份很特別,他就建議創作可以試著融合兩種語言。「但其實我以前就有這個想法,只是就沒有去執行,」她說,「那我就試試看寫一個關於我自己的一首歌——我的身份的一首歌。」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 40 萬人屬於新住民二代。同身為新住民二代的黃宇寒,或許是從小長得比較高又練體育,沒有因為個人的身份,真正遇過很糟的情況。但她仍想打破一些社會的刻板印象,或是不合時宜的歧視玩笑。
「小時候,可能大家因為我是新住民二代,就覺得說:『誒你們是不是長大以後就會什麼搶劫,做一些壞事什麼的?』」
黃宇寒會在演出時,透過跟台下互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家可能以為我只是客家人,那我要介紹一下我媽媽,我們家庭是怎麼樣子。然後告訴大家,我經歷的故事。」
「我想要透過我自己的歌,告訴大家說,我以自己的身份驕傲,」她說。
攝影 / Yu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