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約訪的咖啡廳,就看見盧律銘坐在書櫃旁的沙發上滑手機,他選了一張六角形的矮桌入座,後方牆面貼著電影《接線員》的海報。《接線員》的導演正是盧律銘的親姊姊盧謹明,姊弟兩人感情很好,姊姊拍片,他則順理成章接下音樂工作。那是他的首部電影配樂,第二部,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小美》。
入圍第 55 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與「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小美》,是他首次與導演黃榮昇合作的作品。談及對導演的第一印象,他直稱「很有品味」:「開拍前,我們聊了彼此喜歡的音樂類型,他聽很多古典、新古典的東西,像是 Philip Glass、Johan Johansson 之類的,我覺得蠻意外的。」盧律銘表示,因為導演的品味很別緻,自己一開始還很擔心無法做出對方想要的音樂樣貌:「但他給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而對我來說,配樂不僅是迎合影像的產物,也是從無到有所創作出來的作品。」
做了兩部電影配樂
「小美」是女主角,卻是個不算實際存在的女主角。電影以一種魔幻寫實風格搭配紀錄片的方式,訪問九位與小美有關係的人,包括前男友、房東、哥哥、媽媽、經理、老闆娘等,受訪者面對鏡頭講述與小美有關的記憶,藉此拼湊出這位女主角的人生。
九位關係人,九段故事,盧律銘以角色特徵和劇情發展脈絡創作出不同的音樂,像是使用鋸琴的獨特聲響,描繪房東(陳以文飾)身為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心酸與孤獨心境。除了襯托人物個性、營造氛圍,盧律銘的配樂也讓劇情推演更引人入勝。
然而這樣的創作方式,卻是經過大修改後的結果。長達三年的製作期,盧律銘從頭參與到尾,他表示,導演在前期拍完、剪接了一個版本後,覺得很不滿意,便請自己的恩師鍾孟宏進來當監製,重新建築劇情架構,將許多畫面重拍重剪,變成跟第一種版本完全不同的另外一部片。
這樣的修改,對配樂有什麼影響?「影響非常大!一開始是順著電影走,舊版用了許多蒙太奇手法,高格數拍了不少slow motion的畫面,因此需要大量音樂輔助,當時配樂做了三十幾段。」盧律銘笑著說:「後來整個重做,現在的版本只有 14 段,根本就像做了兩部電影(配樂)。也是在大改後,才變成從角色出發去做。」
唯一被留下來的只有 Motel 場景的配樂。「導演在開拍前,想要先有一首符合整部片調性的曲子,於是我就寫了這首歌。在舊版本它是很重要的調性標籤,雖然在新版本中不再符合整部片的感覺,卻還是適用於某個片段,就把它做了一些調整然後保留下來。」手風琴、木琴、銅管與木管,數條旋律線交織竄走著,輕巧的斷奏在小調格式下既懸疑又吊人胃口。
電影配樂通常有長有短,端看劇情畫面需求,一般來說不會超過 5 分鐘。但《小美》有段長達 10 分鐘的配樂,角色屬性是「靈媒」,這段劇情是訪問者找了靈媒去招魂,想知道小美到底在哪裡、發生什麼事情。
與其說是配樂,不如說是聲響的總和。這 10 分鐘內,音樂沒有明顯的旋律線條,卻在法會鐘聲、環境聲響的鋪陳下,將情緒引導至又平靜又不安定的氛圍中。唯一稱得上「音」而不是「聲」的吉他旋律,由聲子蟲吉他手柯明詮釋。「我自己很喜歡這一段,特別找了柯明來彈,只有他有我想要的那個 tone。」
盧律銘也直呼這段音樂很難做:「因為不能有明顯的旋律曲調在跑,要很氛圍,適時出現一段旋律,再收起來。戲多的時候其他東西就退開,畫面在說話時音樂再加強補推,要抓好那個比例,不斷變化。」儘管導演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故事結局,但在情境的細節裡,小美慢慢被建構出來,慢慢走向她所無法逃離的命運歸宿。
電影從〈曙光〉開頭,〈迴光〉結尾,兩首歌曲分別命名,卻恰好表述了生命迴圈的時序。「電影的第一幕是在基隆拍攝,大概早上六點多……」盧律銘那天特地到現場,他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空拍機沿著馬路慢慢地飛,一開始天色還很昏暗,鏡頭起來時,陽光正好射出,基隆竟然出太陽耶!那副難得的光景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讓我寫出〈曙光〉。」
第一次寫台語歌詞
由楊大正所演唱的片尾曲〈迴光〉,是在整部片剪完後才臨時決定追加的曲目。九段劇情就像九片拼圖,導演讓觀眾自己去拼湊小美的故事,也因此,盧律銘將每段配樂所用到的重要元素(樂器、樂句等)融合在片尾曲中,仔細聽編曲會發現許多巧思,別有一番風味。
劇情並未明確描述小美最後到底是生是死,然而盧律銘表示,片尾曲之所以取名為〈迴光〉,是因為在自己心中的設定是小美已經死了,九位關係人在描述小美時,就好像她又活過來了。音樂部分雖然複雜,卻因為概念明確而製作地相當順利,反倒是歌詞花了較多時間琢磨。
初版 demo 還沒決定語言,盧律銘先以英文創作,揣摩小美父親想對女兒說的話。「後來導演覺得不要英文,其他都可以,加上那時我剛好回家,變聽從爸媽的意見寫了台語歌詞。原本想找蔡振南來唱,但可能因為預算不夠吧,聯繫後就不了了之了。」於是他想到即將當爸爸的楊大正。
那時大正在台中陪老婆待產,剛好生的也是女兒,用準爸爸的心情來詮釋此曲再適合不過。「但這首歌對大正來說也是個挑戰,要把情緒 hold 住,不能外放,要一直壓著。」由於時間緊迫,大正還來不及看電影,盧律銘便詳細講解了劇情和小美的背景,並解釋歌詞含意。「我跟他說,你就把你女兒長大後的樣子當作小美,這些就是你要跟她講的話。」
有史以來最重的電影原聲帶
盧律銘對於發行電影原聲帶相當堅持,認為這是對自己作品的一個紀錄。因此在電影正式上映前,原聲帶便已搶先發行。
專輯設計再度邀請曾合作過的好夥伴──以《天黑請閉眼電視原聲帶》入圍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的盧翊軒操刀,盧翊軒看完電影後,對劇中某個場景印象深刻,便用大理石為素材,做出這張重達將近一公斤(905g)的實體專輯!
昏暗的包廂、大理石桌面、卡片與白色的粉末⋯⋯,是我對那個場景的第一次經驗。
如果你看過那種高端的俗氣裝潢風格,大概就是那種感覺,對我來說,《小美》在鍾導的鏡頭下像是打磨過的的台式美學,紅色帶點油花,很重,而且每一片都獨一無二。
──盧翊軒
「大理石是生活中很稀鬆平常、存在於各處的材質,但人們幾乎不會留意,就像小美一樣。」盧律銘笑稱這是「有史以來最重的電影原聲帶」,不僅值得收藏,實用性也很廣,買了非常划算。不過我倒覺得,那沉甸甸的重量握在手中,也壓在心上,就像《小美》劇中的人情冷暖,疏離而沉重。
裹著推理劇的外衣,《小美》骨子裡想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小美就像生活中處處可見的「邊緣人」,在團體裡不太表示意見,存在感薄弱,容易被遺忘,被想起的時候面目模糊。劇中每個人都發現小美怪怪的,但無人關心也無人詢問,直到她失蹤了,才一個個推卸責任。這些人都不是壞人,但最可怕的不是區分黑白善惡,而是中間灰色地帶的每一份冷漠,都可能是釀成悲劇的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