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人物

「硬體是死的,做法是活的」音控師經驗分享

由 Legacy 規劃執行的「TLCMC 流行音樂國際交流大師工作坊」,自 2015 年開辦以來,已邀集超過十位國際知名的燈光/音響師來台交流,今年主辦單位甚至將每個工作坊的三日課堂整理成逐字稿,附上中文翻譯提供免費下載,希望能透過豐富的分享,讓更多業界同好也能獲得刺激與啟發。

吹音樂特別邀請參與大師工作坊的兩位學員:音控師王駿綸和陳信華(低低)接受採訪,聊聊自己的從業經驗,以及參與工作坊的心得感想。

音控師首頁照

音控師在工作時,最怕遇到哪些問題?

王駿綸:最怕的是彩排時一切都沒問題,但正式開演後卻出狀況。所以當前面越順利時,我會反覆檢視所有流程是否有遺漏,並且盡可能假設會發生的狀況,先想好備案。

音控是硬體和軟體之間的橋樑,硬體是器材,軟體是人,除了具備專業的音響知識和技術外,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也非常重要!主辦方和表演者請你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你不能跟他說「NO」,只能說「Yes, but……」,想辦法達成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的需求很不切實際、無法執行,也要在事前就明確表示自己做不做得到,或可能採取哪些做法讓成果更接近預想的樣貌,而不是隨口答應卻做不到。

此外,音控師要有判斷力,在出狀況的當下能夠明確告訴演唱會導演,能不能解決;需要多少時間解決;無法解決的話,還可以怎麼做?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好這些決定。

之前我在美國做活動,那次控台忽然當機,我非常緊張,旁邊的老外一派從容地跟我說:「OK. Computer, You know.」看著重開機的螢幕正在跑,短短幾秒鐘卻非常煎熬。但這件事告訴我,很多事情就是需要這麼多的時間,你再急也沒有用,所以當下應該去做其他事情,考慮後續的步驟,而不是乾著急。

陳低低:我最近做比較多直播成音,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這方面的經驗。

其實做直播的混音和做現場的邏輯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在於,直播會有很多一般觀眾,他們不是在現場,而是用手機、電腦甚至電視收看跟收聽,怎麼做能讓觀眾感受到臨場感?他們看著畫面時想聽到什麼聲音?做現場時會特別強調音壓、樂器 solo 時會強調個別的音量和情緒張力,但這些在直播上很難被感受到,所以我會重新去思考同樣的聲音在不同媒介,該如何成立。

此外,我會非常注意導播給的畫面,畫面中出現了什麼,那個東西就一定要有聲音,觀眾在看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奇怪,例如:吉他 solo 時,導播卻 cue 貝斯手,那我還是會跟著畫面走,把貝斯聲音稍微推出來。比較不習慣的是要推觀眾的聲音,因為做現場時完全不用處理觀眾,但直播時如果歌手要大家合唱,導播就會 cue 觀眾的畫面,這時就要推觀眾的聲音,讓看直播的人聽到觀眾在合唱。

音控師陳低低
音控師陳低低。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如何進修學習?

王駿綸:多看表演和音樂節,在 LIVE 現場可以看到現在年輕人唱什麼、怎麼編曲、用什麼器材、他們要的結果是什麼、市場為什麼接受……等,並且想辦法理解年輕一輩的音樂製作人的想法。平常的話我會在 Spotify 聽各類型歌單,不管喜不喜歡就是強迫自己多聽。這些東西之所以流行勢必有他的市場走向,我們還是在做市場,所以你必須多聽,去了解為什麼,去想如果這首歌到你手上,你會怎麼處理?

我從以前就覺得,台灣的音響技術在亞洲並不比日本差(早期只有日本可以比較),前陣子我也有跟韓國人接觸,我覺得我們還是很強。如果以工作態度來說,歐美的工作步驟跟分工方式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整體來說我覺得他們能做的我們也都能做。所以不要妄自菲薄,重點就是多做、多學、多思考。

陳低低:一樣是去現場看演唱會,你會聽到不同(音控)類型的做法,挑自己喜歡的,我大部分都是用耳朵記憶,下次做的時候就想辦法複製那個聲音出來的感覺。此外,我還會看名人的專訪,例如一場大型活動結束後,有些媒體會採訪硬體或規劃活動的人,請他們分享做法和經驗。

就學習管道來說,做直播和現場音控是一樣的,但我覺得現在比較大的問題是,大家覺得直播很重要,但沒有人重視它。直播能觸及到的人數是演唱會現場的好幾倍,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位演唱會導演或相關人員主動來跟我討論過做法和細節,例如你希望這場演出做得像演唱會、還是像 CD?而且直播為了不被現場聲音影響,通常位置會距離舞台比較遠,很容易被忘記,尤其是便當;技術團隊有自己習慣的工作流程時,我就常常被漏掉,必須自己去追進度。

參與大師工作坊有哪些心得感想?

陳低低:我們常常在網路上看影片和文章學習,但實作時卻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有些技法和設備操作可能你已經做了很久,但不是那麼肯定。參與大師班最受用的就是讓這些事情得到應證,而且可以得知大師的工作流程以及他們覺得重要的東西。

王駿綸:除了更確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對的,我們也發現其實台灣有的問題他們也有(設備的選擇、如何與客戶溝通、怎麼計價等),只是在不同文化下,處理方式會不一樣。最有感的就是,台灣必須加強「對專業的尊重」。

陳低低:例如與外國人共事,他們會規劃休息時間,這段時間是不准工作的。台灣比較沒有這樣的文化,但我覺得培養休息的共識,其實可以讓大家在時間內更有效率地執行每個工作環節。

硬體人員很辛苦,從早做到晚,我不在意整個工時很長,但中間應該要有一些休息,半小時吃個飯之類的,我覺得不應該剝奪那些很基本的權益,而且大家也可以藉此停下來討論後面的工作內容。

音控師王駿綸
音控師王駿綸

對於年輕從業人員,您有哪些想法與建議?

陳低低:多聽多學多問,還有,理解目前台灣的工作生態很重要。技術能力是一回事,但不管做什麼,都還是會牽涉到你所處當地的環境,怎麼跟人應對?大家習慣怎麼做事?每個地方其實都不太一樣。年輕人常常對環境有所抱怨,你會碰到很多障礙,其實都不是能力技術上的事,所以溝通很重要!覺得不對的事情要提出來,並試著去理解在台灣這個領域的工作方法。

王駿綸:我發現現在年輕人大多不懂得累積,當你在做一件自己已經很會的事,別人一兩年後也許不用太多基礎就可以達到你現在的狀態時,如果是為了賺錢,也沒什麼不好;但如果是對未來有期許、想進步,就該好好考慮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對工作的喜愛與價值感非常重要!它可以一直把你往前推,不然要在這行做這麼久其實很難。送給各位我們公司的座右銘「It’s not a job. It’s the Life.」

硬體是死的,做法是活的,音控是沒辦法由機器替代的工作。我覺得資訊取得快速的結果,導致大家花太多時間在硬體上,而忘了軟體。將很好的設備發揮 30% 的效益,有時候還不如將比較差的發揮到 100%。

陳低低:大家一定都有碰到瓶頸的時候,想做什麼卻做不出來,認為是否換好一點的設備就可以?但像我在 Legacy 工作,常常可以看到外國樂團來台灣表演也沒帶什麼器材,都用場館原本的,但出來的聲音卻超過我的想像,簡配的情況下聲音還是很好,這時我就會偷學人家是怎麼調的。

扣除在音樂性上的表現,其實音控什麼人來做,程序、工具都是相同的,所以比較難的是碰到不同表演者,要去思考什麼樣的聲音呈現是適合的,我自己也會考慮觀眾屬性,取兩者之間的平衡。

演唱會音響設計大師班合照
演唱會音響設計大師班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