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達叔
(除特別標注外)攝影:ㄩㄩㄩ
走下「瑪啡因 Maffine」租來練團的地下室,五位團員與空間互動氛圍如在家一般,也像造訪高校社辦的味道。當觸膝而談樂團的創始,不意外的,瑪啡因的初始的確是北部「六校」熱音相關社團好友間所組成的樂團,比起「同事共事氛圍」,瑪啡因顯然是「玩」得盡興許多。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到瑪啡因,是 2011 年樂團剛成立沒多久,點開吉他手褚P 分享《數位時代》連結,那種繽紛而衝突的感覺強烈、難以類比是對他們的第一印象。之後見證他們從 YouRock 比賽脫穎而出、前後發了四張實體作品。原本以為他們會是一支順遂而不斷前進的樂團,然而,今晚和他們攤開完整的「成員演進史」,才發現創團至今只有褚P 和主唱孟庭是原始成員,現任鼓手和貝斯手都已是第三任,而且合成器手 / 豎笛手雪倫,更是一位遠在美國深造的跨海團員。
瑪啡因,是種經得起考驗的羈絆!
略有概念的人會明白,創作樂團團員更迭是件多麻煩的事,更別說瑪啡因曾一年內替換三位成員。維持樂團節奏、團員們口中的「把拔」褚P特別有感,略帶無奈地說:「發完專輯後還挺命運多舛的。以前聽到其他團因為團員變動的所發生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年紀到了,也都接二連三的讓我們給碰到。」
多數台灣樂團基於現場演出考量,少有跨海團員案例;一般樂團若遭遇如此重大的連環震盪,早已用休團之名行解散之實。但重視團員羈絆的瑪啡因,仍讓有意投入樂團的雪倫隔海參與編曲,成為團員口中的「瑪啡因美國分部」,也因重情重義、對音樂的執著,成為支撐起瑪啡因的桅桿,讓樂團繼續向前航行。
至於後來的加入的鼓手姵蓁、貝斯手俊彥,褚P 說:「我們不是用徵選的方式、來五選一之類的,這太傷人。我們都黑箱,比較符合人性嘛!決定好人選順序後,就後果一切承擔,結果也都蠻好⋯⋯」
「謝謝承擔噢!」還沒說完,姵蓁突然插話,讓全團一陣大笑,這才了解姵蓁與俊彥也是訪問當下才知道自己是這樣被找來的。
是擅長團員間「自由平等」的朋友呢
瑪啡因的創作模式是種持續流動的狀態,翻閱樂團專輯的歌詞本便能發現端倪;大多數樂團的標注方式,通常是某位團員創作詞曲,編曲或製作人才標上樂團全體;儘管瑪啡因的詞多數由孟庭和褚P 「發想」、主唱旋律也多由孟庭自主發揮,然而,歌詞本上的詞曲作者一律全標註為瑪啡因。
他們想盡力實踐樂團成員間「創作平權」的理念,例如不喜歡作品方向受單一團員壟斷過多,那種由主唱寫好詞曲 demo 後交由團員共同編曲的創作模式,特別是瑪啡因在多種創作模式中最不喜歡的,孟庭解釋:「我先寫好先丟出來的話,會很有我的風格,而且會侷限在我聽的東西。」樂團甚至發展出特殊的「民主創作法」:將大致的純文字歌詞產出,全團團員一同坐下討論文字的畫面氛圍,再依此方向用自己的樂器與想像繼續編曲。
由於團員彼此對於文字的想像不同,容易因此在創作上有更多的分歧,需要更多磨合。對瑪啡因而言,雖然緩慢,卻才是最能稱作「瑪啡因出品」的方式;況且一切終究會回到聽覺,文字討論的過程中若有其他意外的靈感出現,當然也會再度更改翻盤。
「有時候討論出來的東西也是一半一半,反正聽的人也聽不出來是不是真的有討論過嘛!好像只是個形式,總是要編出來的東西還要夠好聽才行,不然⋯⋯」正當褚P 略帶輕浮地解說著,團員紛紛開始吐槽「假民主!」予以譴責。
他們的寫歌方式也會隨著團員的更換而轉變。例如近期俊彥加入,改以全體團員 jam 的方式找出有趣的氛圍基調,再作適合的詞曲填入。樂團鮮少有僵化的 SOP,畢竟方法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每次換團員,都有機會說放棄,甚至因為現狀遭否定而造成心裏影響;一次次自我詰問後,若還有繼續的理由,才會想辦法繼續適應、一直走下去。熬過團員更迭潮的瑪啡因,對於音樂與創作都有更深厚的確信,這樣的認份心境,我想,該是種對於音樂的純粹,更是走過這一路上歷練後,去蕪存菁所留下的初衷吧?
最「認份」的態度 作不安分的流行樂。
「你覺得太邪門的東西,就是他弄的。」孟庭指著褚P 說。
有個老笑話說:搖滾樂團和爵士樂團的最大差別在於,搖滾樂在三萬人前彈三個和弦,而爵士樂則在三人前彈三萬個和弦。雖然不會到三萬個和弦那麼誇張,但相對於一般獨立樂團,瑪啡因的和弦編排很「爵」,他們不想交出一件沒有挑戰性的作品,要讓一首歌全部都用同個調裡的順階和弦交差,大概對褚P來說才是個大挑戰。
編吉他時,若團員編曲上太安分、不會「自己跑出去」,那褚P 就會多挑戰一些不和諧的 tension 音:「常常我心裡想的是:把歌曲做歪。其實算是個壞習慣啦!」呼應瑪啡因多變的和弦,新進 bass 手俊彥也偏愛將其個別拆解發揮,鮮少一個音階跑到底,因此也意外成為褚P 的牽制,讓他必須收斂,也不至於讓整首歌面目全非。
俊彥形容,瑪啡因正在做的音樂是「後現代」,「就像後龐跟龐克的關係那樣。我會說是流行樂,卻在流行樂中加入不安定的元素,可能說是『後流行』吧?但又不想說是流行,那就說『後現代』好了。」褚P 則打趣地說「後現代」老套過時,不如叫「後後現代」,全體團員還鼓掌贊成,一致通過。
坊間不乏樂手老師會主張,樂手間溝通求效率要盡力精確,要盡其所能給予彼此具體的樂理性指示,是專業也是效率;但瑪啡因就算有此能力,也不願犧牲彼此想充分想像、表達的空間,寧願退到抽象的層面,例如「給我一個森林的感覺」。
憑感覺溝通的模式,總會有意外的收穫。像是當初發想《家》的褚P 本來對歌曲的認知還停留在「從頭到尾都是六連音體制下的作品」,前鼓手立捷卻默默在在編曲中進行了拍子「二轉三」,現任鼓手姵蓁對於《家》的節奏解說至此,其他團員還是對「二轉三」一臉困惑,讓本來比較省話的她堅持敲起桌子示範「二轉三」的精髓。
當下也跟著團員們露出的恍然大悟神情的我,不禁想著:「不論是這意外的層次效果,或是這些趣味的團員互動,其實都是玩團最珍貴的化學反應吧!」若一開始就下了全都打六連音的明確指示,這種反應或許就不會有機會產生。
褚P 說,現在的編曲模式猶如互相限制的過程,是種從完全自由的發散、彼此慢慢丟出自己的一點詮釋後,大家見招接球,並繼續拋出。每每有個美妙段落被確立下來後,歌曲的發散性就變小了一些,但樣貌與輪廓也更清晰一些。雖然這種摸索法耗時費工,但卻貨真價實,每首作品也都像是留著大家血液的孩子。
做表演 關乎靈魂的大事
從早期單打獨鬥起步,到 2013 年參加了 YouRock 比賽,結識了企劃玟沂並展開合作,到現樂團累積破百場的表演經驗,每年超過 20 場演出對他們稀鬆平常,孟庭甚至說:「半個月一個月沒表演就渾身不對勁,好像很久沒運動很不舒服!」
就算是企劃的籌備期間,大家也不會因此鬆懈下來,練團之外也會定期開會,認真地討論表演本身該如何精進:「其實就跟抓歌一樣,我們也應該抓一場演唱會,去研究他們的 flow 做筆記,去理解他們的歌單安排。」褚P 說。
姵蓁舉例,自己偏好的表演過程是樂器為主,以樂器和音樂說話更具吸引力,就算歌曲間沒有 talking,用樂器連貫都會讓她感到興奮,這種 flow 就會讓她一直想要看下去。(一向台上台下話多的褚P 此時還連忙道歉。)
褚P 解釋,演出應該是要像個 show,而不是一首首歌:「像 P!SCO 能把一場表演做到 Non-Stop 的整場『SHOW』,包括互動教舞也都是 on click,我覺得就是一種很極致的表現。」
瑪啡因初期曾不把 talking 當一回事,後來發現上台有了麥克風、有了話語權但沒有練習,內容天馬行空,常常讓底下的人面面相覷,甚至連自己都會不知所云。後來才學到 talking 時必須先設想,連講話的時間長短都要安排。就像唱歌或演奏要有 grooving,底下的人聽了有個呼吸,才能接受到你的笑點。或是放二、三個梗後可換講些嚴肅的事,讓大家定下心來聽,接著呼吸一下再進歌。「其實這些久了後就跟 jam 一樣,剛開始你還要數小節數,後來就是種本能反應,時間到了你就知道該過門進下一段了。」他說。
規劃巡演瑪啡因也有自己一套模式,俊彥說:「之前從旁觀察,瑪啡因會懂得一有新歌就去做系列巡迴,其實挺多樂團不懂利用這種機會,像是滅火器、大象體操、巨大的轟鳴⋯⋯等都很懂得這樣利用,最好直接把新歌名掛在巡迴名稱上,讓大家看了聽了會記得。」
此外,專場演出對於瑪啡因是意義重大的自我實踐,褚P 說:「企劃專場是最能自我實踐最理想性的事情,但往往最不賺錢,可是卻是最為重要,因為是和我們的靈魂最相關的。」
褚P 說,就算沒辦法從樂團中獲得金錢的回報,但至少不用從口袋裡的錢支付樂團的花費,並且可以組團的自我實踐中,獲得伴隨的榮耀、成就感、及有趣的朋友。
跨出熟悉的場景找到樂迷
「後後現代」樂團瑪啡因將於近期推出新歌,11/11、11/12 週休二日,在「小麻雀二手衣 Little Sparrow Shop」與「MyDeli 閑恬手作美味坊」,進行非正規 livehouse 的「午後夢遊」演出,試著接觸在 livehouse 場景外的群眾。
在 Livehouse 以外的地方表演,full band 常面臨音量太大被抗議的窘境,但這次的服飾店老闆卻說:「吵沒關係,我們其實也很想測試看看可以到什麼地步,一直都很想要解放一下。」屆時午後夢遊會搭建起如何的音樂場景,可得要把握限量名額一探究竟。
(本文為作者投稿,吹音樂編輯刊登,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想刊登新聞、或者是毛遂自薦文章,請來信至 blow@streetvo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