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是新世代最重要的媒體,也是現代人— 特別是年輕人—接收資訊的主要管道。在以年輕族群為主要目標的音樂產業中,網路媒介扮演著什麼樣角色? 音樂、影像被廣為傳遞的要素又是什麼?我們邀請到中子文化人才發展部副總陸君萍,一起探討原因。
創作平台成為新人崛起的契機
從音樂產業的源頭—創作人開始,網路就是一個重要的展露平台。國外有 My Space、SoudCloud、Youtube 等網站,臺灣早期有滾石可樂,現在則有 StreetVoice、iNDIEVOX 等,都是音樂人發表創作的重要管道, 透過這些媒介與聆聽者分享與討論,也使作品快速地流傳。
早在2000年中期 MySpace 網站興起,就有不少國外素人歌手因此獲得一紙合約,例如英倫女歌手 Lily Allen 當初就是在該網站上發表 demo,被唱片公司相中,不僅讓這些 demo 歌曲變成正式專輯,還因此獲得葛萊美獎的殊榮。
在台灣也有網路起家的音樂人,例如: 韋禮安、徐佳瑩、白安等人,在躍上主流舞台之前,都因在網路發表作品而累積一定人氣,進而得到唱片公司的關注;鄧福如則因為翻唱美國歌手 B.o.B 與 Bruno Mars 的《Nothing on You》,在 Youtube 上一舉突破百萬點閱率,成為正式發片前最佳宣傳。
▼ 一開始在 StreetVoice 發表作品而受到矚目的韋禮安
對唱片公司而言,在創作平台上挖掘明日之星,不僅能夠更清楚新人的實力, 也可以省去許多培訓成本;對創作人而言,相較於以往必須錄製好一張 demo 專輯,再慢慢拜訪各家唱片公司,網路平台給予他們接觸更多人的機會;如果擅於自我行銷,甚至能獨立經營出一群忠心的粉絲追隨。
抓到文化認同 使影音更具影響力
網路對於音樂行銷更是扮演著關鍵的影響力。在過去,行銷宣傳是單向的,報紙、電視、電台廣告都是有時效性與地域性的,受眾一旦錯過就很難再看到或聽到,但網路「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的力量,卻能讓宣傳無遠佛屆,讓網路上的每一份子都成為廣告渠道。然而,在網路上散佈的影音內容如此多,什麼樣的元素才能讓它快速流傳?
Youtube 趨勢經理 Kevin Allocca 說「領導潮流的人」、「製造參與感」以及「意外感」是最重要的三個因素。2012年憑著<江南style>一夕爆紅的韓國歌手PSY,幾乎完全符合。中子文化人才行銷部副總陸君萍則特別點出「文化認同」也是關鍵。
<江南style> 背後具有強大工業力量在運作,可以精確計算這個時代人們所需,再去企劃製作。而 MV 裡面的服飾皆是現代最流行的服裝,所使用的視覺符號也是大眾流行文化裡頂尖的內容,此歌於是先在網路上爆紅,國際媒體才爭相報導,使得全球更多人想要了解它,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在大眾認同的文化裡,嵌入奇特的要素,才能造就這麼大的影響力。
▼ 韓國歌手 PSY <江南style> MV裡的服飾是當代最流行的服裝
在台灣,則出現了無工業力量加持、沒有主流資源推波助瀾,卻在網路快速流傳的案例—獨立樂團「那我懂你意思了」以一支<所以我停下來> MV 創造兩百萬次的點閱率。這支 MV 是由一群年輕的視覺工作者所拍攝,他們擁有一套音樂界的人並不了解影像語彙,卻很恰巧符合當代年輕人所了解且認同的:也許是 MV 女主角很迷人,又或是劇情內所表達人們不知為何而競爭,競爭完後贏了又如何的寂寞感,它打動人心的應該是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感受。總之,最重要是認識與分析你的群眾,先了解創作出來的音樂可能觸及誰,再運用影像的傳達刺激他們,使其自願將影音轉貼出去。
妥善運用網路經營 拉抬實質人氣
網路沒有時空障礙,但去現場看演出、買 CD 卻需要付出相對的時間與金錢,這與網路上隨手按讚有很大的差別。有時候歌手會面臨在網路上高人氣,專輯銷量或演唱會票房卻不如預期的狀況。陸君萍說:「大多的人不見得會去看現場看表演,此時創作者如何吸引群眾很關鍵,將現場演出的片段在網路上重現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她舉出最近看到獨立樂團 ECHO 回聲樂團今年在『搖滾台中樂團節』演出所後製出來的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呈現只有在 Live會感受到的集體瘋狂,以及表現了樂團的架勢與魅力,讓沒看過他們表演的人會想去現場崇拜。另外,推出第四張Live專輯的伍佰也可以看出這種模式,因為伍佰是 King of Live,大家都知道伍佰的現場是最好看的,所以推出現場表演的魅力美學才能夠感染群眾,也才能永續的流傳。
▼ 回聲樂團在『搖滾台中樂團節』現場表演魅力十足
現今人人都有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帳號…等網路工具,從世界巨星等級的藝人到獨立創作樂團都可以跳過傳統媒體,直接與樂迷溝通。那麼該如何經營粉絲、持續抓住樂迷的心?陸君萍也分享了一些訣竅,創作人經營粉絲時,除了固定更新作品外,保持頻繁動作也很重要,適時表達對生活的態度與品味,不見得只發表既定行程,如此才能讓樂迷感受到更真實的面相。網路只是一個通道,無法造就成功,最終還是要回到實體活動,做好網路與實體的連結,才能讓人持續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