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演出將成為音樂人的主要獲利模式。」這句話現在聽來已經是陳腔爛調,對 Terry Ellis 這位為音樂人打理事業近半個世紀的經理人來說,更是一點都不新鮮—早在他六零年代剛入行的時候,音樂產業就是這個樣子! 昨天下午,於新加坡舉行的音樂論壇 Music Matters 邀請到 Chrysalias Record 創辦人 Terry Ellis,分享他所經歷的搖滾歷史,以及對產業現在與未來的看法。
Terry 提到他在六、七零年代擔任 Led Zeppeline、Jeff Beck 等搖滾傳奇的經紀人,主要工作是安排校園巡迴和 pub 演出,樂團靠著舞台魅力征服群眾,一夜之間成為當地口耳相傳的明星。那個年代,音樂人的收入都是來自演唱會門票,唱片不過是「宣傳工具」,為了能讓電台宣傳他們的表演、播放他們的歌曲,不得不進錄音室;而他為了要宣傳自己經紀的樂團,也不得不創立 Chrysalias Record。 八零年代中旬,唱片銷售開始起飛,直到九零年代到達頂峰,電台也幾乎全被唱片公司掌握,想要獲得播歌的機會,音樂人就必須想辦法獲得一紙合約,如此一來唱片公司與音樂人之間即產生主僕關係,音樂人的生涯幾乎全賭在唱片公司的發展策略上,他認為這一點也不是個健全的生態。
因此,對於2000年中期後唱片銷售數字開始大幅下滑,Terry 一點也不覺得惋惜,對他而言,「不過是回到1985年以前的樣子」,而那曾是音樂產業最好的狀態。
「音樂產業是把音樂人送上舞台、娛樂觀眾。(Music business is about putting musicians on stage entertaining people.)」他強調,這個產業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而唱片產業從留聲機發明至今也不過百年,有危機的是唱片業、不是音樂產業,這完全是兩回事。 唱片時代的結束,反而能夠讓音樂人回歸到應有的軌道上,那就是專注於「創作」和「現場表演」,同時能淘汰掉所謂「唱片藝人(record artists)」,也就是根本沒辦法現場面對觀眾的明星。
年屆七十的 Terry Ellis 說,那些認為「唱片收入」代表音樂產業價值的人之所以會這種認知,是因為他們只經歷過八、九零年代。以一位產業資歷 50 年的眼光來看,只要人們還願意聽歌,願意花更多錢在表演上,對音樂人來說不是更好?音樂產業不正應該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