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7・人物

台灣 LIVE HOUSE 演進過程:「星期六晚上你要帶我去哪邊?」

臺灣的現場演出文化萌芽於八零年代的民歌西餐廳、大飯店或夜總會…等場所,直到近十幾年逐漸演變成現今的音樂展演空間、咖啡廳、藝廊、戶外空間…等多元且各具特色的場所。「LIVE HOUSE」成為大眾熟悉的新名詞,這其中的過程演變及趣事又是如何?以下藉由資深樂迷楊公來分享。

▼ 西門町木吉他民歌西餐廳,歌手現場演唱

西門町_木吉他西餐廳

「你為什麼半夜三點鐘還沒回家?」

作筆錄的警察好奇地問我。那是幾年前看完一場深夜表演返家、在途中摔車送醫後的事。時光倒退二十年,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也抱著同樣的不解:好國民怎麼會三更半夜到處晃蕩、唱 KTV 進出 MTV?於是 1991 年下令所有深夜場所必須在凌晨三點前打烊。此時台灣剛解嚴四年,大眾對這項莫名其妙的政策自然是感冒不已,面對大眾抨擊的郝柏村也在不久後用「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當作台階,停止了這行政命令;如今上KTV唱歌早成為台灣人半正規的夜間社交活動,這段把人民當小兵管理的往事也已成笑談。

不過台灣人畢竟習慣以小圈圈的親疏關係權衡、逐步開展社交活動;相對於邀約唱歌,主要成員都是熟識朋友的場合,上酒吧認識新朋友、到舞廳與眾多陌生人同歡等等,依舊充滿不確定因素而該抱持戒心的行動,更何況這些外來文化都是發生在勤奮工作者早該休息的晚上。於是不知何時開始,「夜店」這個包山包海的通稱已將有音樂、有舞動、有酒水的各種公共場合串成妖異螢光,誘引好女孩兒背向家門踏入黑夜。

「要留下來坐坐還是換個地方?」

時間再度拉回十多年前。伍佰1994年的浪人情歌、1995年的枉費青春現場專輯、在 Live-A-Go-Go 的固定演出獲得空前成功,並造就許多兼具漂泊魅力與男性氣概的 KTV 金曲。雖然當時在陳水扁市長大動作掃蕩八大行業時,營業到深夜的小型樂團表演場所被波及而幾乎全軍覆沒,但當年齊備各種酷炫要素的魔岩唱片為通稱「地下樂團」的圈子帶來更多觀眾,而一般大眾對樂團現場演出的興趣也開始能夠支撐眾多場地營運:克服各種險阻一路走到現在的女巫店與地下社會、曾是樂團界指標地點的 Vibe、很快變成公館河岸留言的圈圈叉叉,以及名稱包含了重要關鍵字的聖界 Live House。

▼ 伍佰浪人情歌國語專輯封面

伍佰

▼ 2001年,六翼天使於聖界 Live House 演出 (翻拍自Youtube畫面)
聖界

或許是為了作客群劃分,也可能是掃蕩八大行業的餘悸猶存,聖界在名稱上嵌入 Live House 一詞來強調音樂主體。經營團隊不僅拉攏大學生族群,也設法吸引更年輕而不易進入酒吧的未成年觀眾,例如:安排週末下午的表演,或是票價超低但時間超短的演出。而基於上述理由,夜間的演出時間大多結束得較早,許多顧客也是看完表演便返家,而缺乏演出前後的閒適社交氣氛。這路線在聖界結束營業後由更寬廣的 The Wall 繼承下去,表演結束後是走或留的選項也逐漸型塑了不同場地的氛圍:空間較小便於促膝閒聊的音樂酒吧、規模中等且通常演出結束即清場的 Live House、不論氣氛與隔音設備都只適合低音量演出的咖啡館…等。

▼ The Wall現場演出畫面

The Wall 公館

「星期六晚上你要帶我去哪邊?」

近年來,背著琴袋來往街頭的學生愈加常見,台北每逢週末都有多到難以抉擇的大小演出;從日漸豪華的海外藝人專場、開放空間的免費表演,到諸多展演場地、替代空間,甚至還有辦在一般市民客廳裡的。而樂迷一天就只有這麼多時間可以安排,演出的樂團、主辦單位必得花上更多巧思與創意,才能吸引新觀眾現身、確保老樂迷回籠。 那麼,星期六晚上你要帶我去哪邊?

本文章引用於 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TAVIS.TW 網站



avatar

作者 / Street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