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錄音室」對許多樂團朋友來說,是音樂生涯中的大事,然而,對於錄音過程不熟悉的新人來說,或許不知道這之中的許多「眉角」,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狀態上也可能有準備不足的狀況發生。之前我們已經請錄音師冠宇老師、河岸音造小戴老師、魏駿以及製作人Oliver從各個面向來幫大家預習進入錄音室前的準備(延伸閱讀:進錄音室前該做好哪些準備?專訪小戴、冠宇、Oliver、魏駿四位錄音師),現在要開始錄音了,更多不同問題接踵而至,別緊張!這些老師們是各位堅強的後盾,點出可能會遇到的種種麻煩,並且為大家指引方向,讓樂團進錄音室不再心慌慌!
如何與錄音師有效溝通?
- 避免給予空泛的指示,請準備參考素材。
你希望作品錄製成什麼樣子、有沒有像哪一首歌或哪一張別人的專輯,樂團要能具體講述需求,最好能事先將參考素材準備給錄音師;此外,也要有基本的錄音知識和概念,例如音量大小、頻率高低,這些最好都能「具體地提出指示」,避免空泛、虛無飄渺的形容詞,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音樂的想像,使用形容詞描述無法確知討論範疇。請根據自己的曲風,找個能夠參考的依據,讓錄音師知道想錄出來的質感、音色是什麼樣,不要害怕提出自己的要求,準確的表達才能事半功倍。Oliver直接說:「錄音師不怕你煩你要求多多,最怕是你沒有要求、什麼都無所謂、不確定,不爽不舒服也不說,結束後滿肚子抱怨。」
- 不要太過固執,試試錄音師的意見。
若是在過程中,樂團和錄音師有不同的想法,兩者之前應該要有信任感,錄音師是最熟悉環境的人,意見值得被參考及尊重,「如果你說,『我平常就都用這個音箱,這音箱才是我的聲音』,錄音師有別的意見,身為樂手是可以嘗試看看新的做法,不要立刻很反彈說怎樣才是我的聲音,大家都會有各自的意見,但互相尊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冠宇笑說,如果不堅持己見的人,也很難做好音樂,他會提供選項給樂團,但還是以樂團最後的意見為準,「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辦法還是最好,就用他們的,畢竟那是他們的音樂,是他們要完成的東西,即使是一個失敗的過程,也是他們要經歷的,那我就陪他們一起經歷沒關係。」
- 不要把錄音遇到的挫折看得太重。
其實進錄音室對每位音樂人來說都是殘酷的考驗,在錄音室中所有東西都會被仔細檢驗,沒有任何模糊空間,「這對音樂人來說是很煎熬的事,如果你的東西不夠好就會很難過,但這樣的難過對於以後的音樂是很好的參考點。」經過鍛鍊之後就會成長許多,也能成為下一張作品的養分,所以不必把錄音時遇到的挫折看得太重,重要的是從中學習。
- 不要盲從工作帶。
工作帶會造成侷限,只告訴樂手什麼是對的,卻少了互動,沒有辦法產生一個絕妙的take。最好是一位團員錄音時,其他成員也在旁邊一起錄,同步錄下全部樂器,雖然不一定會使用,但這樣的演奏才具有生命力。魏駿心中最理想的錄音狀況是不用工作帶:「你跟著『人』演奏,同樣彈十次一定會有很大的差別。刺激感、情緒張力後製是做不出來的,只有在演奏的瞬間,錄進去的source有就有、沒有就沒有。」還有另外一種狀態,是大家一起錄音,吉他手可能會說:「你不要送Keyboard的聲音給我。」或是主唱不想聽到貝斯的聲音,但魏駿認為理論上,音樂融合的狀態彼此應該是互相加分,團員之間的配合是有火花的而不要覺得是干擾。
現場演出和錄音差異何在?
- 不要以為現場表演力道帶進錄音室就會錄出好東西。
對於表演和錄音經驗都不夠豐厚的樂團來說,這兩者的演奏方式差異很難拿捏,從錄音師的眼光來看,現場演出時為了吸引、感染觀眾,需要向外放射能量,很多新進樂團以為把這樣的力道帶進錄音室裡就會錄出好東西,其實不然,魏駿說明:「大部分習慣在現場演出的樂團,可能你覺得這個tone聽起來很爽,但如果把相同的音色放入唱片裡的話,你只會覺得很糊,整體音量也會產生問題,頻率和能量的分配上,你會沒有辦法做到一般市售唱片的音量。」
- 精神和態度不是唯一,音準和細節更需要注重。
錄音師們建議,要能將演出的精神和態度帶進錄音室,但是也要兼顧熱情和音準。部份的電子音樂錄音作品更強調華麗、精緻等表演時可能會忽略的細節,因此還是取決於音樂類型,再來尋找關聯性。他也進一步提到,由於兩者對象的不同,其實心態上也有差異,現場面對觀眾有時能得到滿足的回饋,有時毫無反應,上台前要將身體狀態準備好;錄音時面對的是喇叭,要準備的是對於音樂很細節的認知,「在那個空間就像是面對鏡子,任何瑕疵都會毫無遺漏的被檢視。」誠如冠宇所提,若不習慣面對自己音樂真實樣貌的人,照這面鏡子會有很強的挫折感。
- 不必在錄音版本加過多東西。
樂團的錄音作品要能在現場演出時完整演繹,而不是錄音很滿很豐富,現場演出卻完全玩不出同樣的音樂,以激膚樂團舉例,激膚以同步方式錄音,只有鼓和貝斯兩種樂器,沒有因為是錄音作品就加其他樂器來塞滿音樂內容,也因此他們現場演出能夠完全表現出錄音的樣態、甚至更好。Oliver 表示:「說到底,錄音是『紀錄』樂團的樣子;而樂團樣子的呈現,最真實的是現場演出,歌曲的意義在於直接的『演奏』,就算你錄音時左拼右貼弄得很完美,現場玩不出來,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進錄音室之後,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 自我感覺良好、準備不足。
錄音室非常殘酷,平常自己在家練,器材沒那麼好,鼓手、吉他手音量都超大、鍵盤的聲音也濁濁的,音樂整個糊成一團,你就容易活在幻想裡,覺得自己很棒,或者樂手之間的感情交流讓人很陶醉掩蓋了一切。有時候你可能覺得自己準備好了,做十次中你能做到三次就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了,但實際上沒有做到的那幾次,就是在浪費時間。平常練團若只練到六十、七十分勉強及格的程度,進了錄音室之後的成果很可能只剩下二、三十分,即使練到一百分的程度,在錄音室往往只剩下五十分,冠宇提醒樂團,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設得很高,建議把練團、現場錄下來之後回去聽,學著判斷、檢視自己程度,達到全團都認為「好」的目標,如果連自己的水準在哪都聽不出來,冠宇直白地說:「要進錄音室恐怕有難度。」
- 不熟悉而緊張,容易當局者迷。
「緊張」與不知如何「決策」容易影響錄音進度,這兩點問題尤其容易出現在團長身上,通常是因為對於工作夥伴及環境的不熟悉所造成,因此在錄音之前,一定要花時間先熟悉這兩者。此外,錄音的人經常不知道哪個才是最完美的take,於是就反覆地錄下去,主唱特別容易感到自己唱不好,堅持一直唱,但通常後來使用的都是最初的幾個。「音樂人都是主觀的,尤其是獨立樂團,最大的問題就是陷入當局者迷的情況,糾纏在一些細節上,這個音色跟那個音色的分別、這軌錄音跟上一軌哪個比較好,大家的時間就浪費在這些『選擇』上,但坦白說其實旁人可能根本聽不出當中的差別。」Oliver 說道。
- 對歌曲的不確定性太高。
另外一點則是對歌曲的「不確定」,這點主要是因為樂團中沒有負責做決定的人,團員就會花費太多時間在討論上,甚至彼此想像的音樂內容可能也不搭,彼此沒有討論清楚,到錄音時還反覆在想編曲的事,音色取捨也捉摸不定。錄音不應該是討論的階段,錄音是把決定好的東西紀錄下來,去錄音室之前一切就應該有定案。也有不少情況是,主唱突然被製作人要求合聲,若來之前完全沒想過這件事,現場就會毫無想法,浪費大把時間。
- 誤以為混音階段還能補救。
許多新生代樂團對「錄音」有個很嚴重的錯誤心態:總以為混音可以挽救/改變歌曲,所以錄音的時候不是100%把心中想好的錄好;錄之前抱持著僥倖的心態,沒有做好充足準備,「但混音是 mixing 不是 fixing 啊!混音是把音源整合調理,把歌曲『應有』的樣子完善地呈現出來。」Oliver說。
有好的錄音素材,就等於是有好的食材,不需要經過繁複的料理過程,就能夠端出好菜,混音要做得好,基本上還是要有好的源頭,否則「魚不新鮮,可以油炸可以煎,烹調繁複點,最後還是能吃;如果新鮮,簡單清蒸或做生魚片已經很好吃。但現在很多樂團都只能做油炸做煎的,而且還不見得好吃……」應該要抱持的態度是,錄音時就要把每個環節做到最好,這樣才有可能在混音時變得更好。
小戴說現在將母帶送到國外給知名人士製作,費用比起過往低很多,但不要以為這就是萬靈丹;冠宇提醒,尤其音樂的美感和能量等感性的因素,不可能透過後製加入;Oliver覺得最無法挽救是人聲,因為人聲與其他樂器不同,「好聽」不單是拍子、音準所構成,最重要是「情感」,「這所謂的情感是很主觀、很不理智的,有時候拍子不準音不太對,反而比較好聽比較『對味』;而且人聲還包括咬字、發音、呼吸,這些非科學的元素都不太能用混音效果去調整」,音樂的本質依然是基礎,是你彈了什麼、唱了什麼,對於製作音樂的過程要有清楚的認知,而不是期待混音師來擦屁股。
錄音師們給樂團的誠懇建議。
- 熟練自己作品後,抱著「玩音樂」的心態。
建立了進錄音室之前的基本常識與正確觀念之後,錄音師給樂團以下建議,首要當然還是練習再練習,再者是先花時間熟悉錄音師與製作人,進錄音室前嚴陣以待,準備好自己的狀態,但在錄音室裡抱持開放心態去「玩音樂」,讓作品產生更多可能。小戴說:「不要把在錄音室做音樂這個過程視為很技術性的,你要表達的是音樂裡面的情感,很年輕的樂手來一方面會很緊張,一方面會想要把事情都做得很精準,精準這件事應該是在家練習時就發生的,你在家裡都彈不準在錄音室也不可能彈得準,來錄音室要表現出來的是對音樂的情感,以及對這個樂器的想法和熱情,不是來了才在橋說彈了十個take只有一個是準的,那我覺得這個錄音很難有好的結果。」魏駿也笑說:「好的演奏當然就要靠自己,錄音師可能只能幫你加油打氣、給你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環境,或是提供你酒精之類的。」
- 自己先摸索過錄音過程。
Oliver以製作人的觀點表示如果是錄 Demo、單曲或 EP,請盡量靠自己努力去完成,不要直接去專業錄音室,先摸索,多花時間看網路影片(Youtube 一大堆錄音混音基礎教學),問身邊有經驗的朋友,多聽別人意見;多試用幾種不同的軟體、方式去錄(沒有哪一種是最高級的軟體、最厲害最好的),找出一套自己最舒適、最適合你需要的錄音工序。「這個過程可能要個2-3年,做出來的東西才能稍微見得人,但沒關係,因為這個過程你會受用一輩子。」
- 找第三者給予建議,不懂就別逞強。
冠宇、小戴、Oliver一致提到的是,一定要找第三者來聆聽音樂、給予建議,人很難跳脫自己的角色客觀看待,客觀的意見和想法是必須的,也能讓錄音更順利,樂團有時過度執著於「不夠好」,反而浪費精力與時間,Oliver直白地說:「如果你有迫切需要趕快錄好的作品、或者是希望想做專業的專輯,那請你找一個適合的製作人,不要自己逞強。」
- 別一昧模仿,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音樂。
還有一點,初出茅廬的樂團經常以國外的樂團為參考,獨立樂團多數對於聲音的質地都很有想法,通常來自於聽國外同類型音樂的印象,於是會要求一定要使用什麼器材,以為這樣才會有相同的聲音。小戴認為最開始的模仿沒問題,但走到後面還是要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知道了別人是怎麼做之後,要思考如何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是每個樂團都要完成的突破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