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雜吹

有心做好一場成功的演出,投入的心力絕對不少於錄製作品 — 專訪錄音師小戴、Zen

金音獎_八十八顆芭樂籽
去年金音獎最佳現場演出得主─八十八顆芭樂籽

隨著第五屆金音創作獎入圍名單公布,「現場演出」和「最佳樂手」這兩個有別於金曲獎的獎項,再度受關關注。當 Live 的比重加重,創作者該如何擺脫以往重心放於出版品的思維,強化自己現場演出的能力?藉由置身於幕前與幕後的河岸音造錄音師小戴、112F Studio 錄音師Zen 的角度一同來了解。

金音獎應該「表揚」樂手,若是「競爭」的形式就該更嚴謹

Q:金音獎的獎項中,有「最佳樂手獎」與「最佳演出獎」,在您看來這兩個獎項能否帶給音樂人現場演出助力?你們有對於此獎項的評選方式是否有其他的建議?

小戴:只要有獎金就會有助力吧哈哈!但跟其他獎項一樣,大部份的人在做音樂跟演出的當下,應該比較難想到這件事情。

說到「最佳演出獎」記得金音獎第二屆最後就是「絲竹空」對「濁水溪公社」,如果我是評審應該滿頭痛的。我覺得這類的獎項可以是比較鼓勵性質的,可以選擇「幾個」當年度有想法的巡迴演出、以及「最佳樂手獎」是在各自樂器的領域上比較有創新表現的。拿龐克跟爵士、貝斯跟鋼琴來互比,大家都滿尷尬的。

Zen:我還是覺得「最佳樂手獎」應該是一種鼓勵,而不是獎項讓大家競爭,其實可以每一屆直接表揚幾個讓評審驚豔的樂手,如果是這種條件下,錄音作品作為其中的一個評選來源就會是合理的,但如果是獎項讓大家競爭,那評選的條件就應該更為嚴謹,大家都知道錄音室有很多Magic 發生!

Q:金音獎「最佳樂手獎」的評選來源為「錄音作品」您對於該獎項的看法又是如何?

小戴:主要的想法同上題,至於評選來源是錄音或現場倒是沒差,現代錄音技術雖然很厲害,但有些事騙不了人,或者是要騙成功的代價高到你懶得弄。

 

除了舞台上的視覺呈現,更應注重技術、聲音、表演的流暢。

Q:請列舉心目中覺得現場演出非常好看的團。

小戴:MUSE, Nine Inch Nails, Massive Attack, Jack White, Bruno Mars, 台灣則是濁水溪公社…

Zen:濁水溪公社、林生祥、旺福、Doodle、透明雜誌。

Q:你心目中覺得好看的現場演出,它的成功的原因與要素是什麼?

小戴:歌吧!如果不喜歡原本的創作,秀做的再炫也沒辦法讓觀眾進入。擁有一個好的團隊可能是進入的門檻,再來就是對整場表演的規劃跟想法了(要給觀眾什麼樣的經驗與氛圍)。因為「現場演出」的變因實在太多,從舞台到演出人員的狀態、燈光音響…等,只要有一個環節失誤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場表演,

Zen:我覺得好看的團,都俱備以下其中一或多個要素:
1、整場表演流暢、完整、豐富
2、聲音好
3、有獨特的魅力或舞台風格

濁水溪公社從以前會為了表演而準備道具、排練橋段,到現在所有的團員都是一時之選,所有的農友反而都會幫他們準備道具,不管小柯怎麼的跟農友們互動,團員們還是可以 Hold 住,不時還要閃躲天外飛來的任何東西!

濁水溪
濁水溪公社

林生祥與 Ken、Toro、政君就是生來要一起玩音樂的,生祥就是個人魅力強烈,Ken 就是生祥另外的兩隻手,Toro 穩住全場,政君再在上面撒上最後的調味料,四個人和在一起就想米其林的廚房會送出來的菜一樣。

旺福其實是披著羊皮的狼,每次好像一直在搞笑,但大家卻都是硬底子,大家也都很清楚自己該負責什麼,團員下台也都還會檢討剛剛的演出,也就是為了下一場能更好。

旺福
旺福的現場娛樂度極高

其實跟透明雜誌同性質的團很多,但我想洪申豪在每場表演前應該花很多時間排歌單,他們的表演很流暢,什麼歌先什麼歌後、什麼時候要講話、什麼時候可以激出全場大合唱,一切都恰到好處。

Doodle(哈哈),我們花很多時間把所有的歌都連在一起,因為大家都不太會講話,所以只好一直彈,如果演出是40分鐘,我們就真的40分鐘都在彈奏,一分鐘的講話都不會有,有一次自豪的表演是在Legacy,表演完後,連非常不喜歡我們風格的人都跑來說我們很好聽,後來遇到還要再講一次。

Doodle
Doodle

Q:您認知的台灣音樂創作者,演出上的優缺為何?

小戴:可能因為環境的關係,其實有很多好的創作者在演出的時候沒那麼自在,或是舞台經驗不夠,反而沒有把作品裡的東西呈現出來。不過我覺得這都是個案的差異,我還是看過有很多很棒的演出。

Zen:大家好像慢慢的開始注意整個舞台上的視覺呈現,從基本的服裝、舞台的配置、道具、裝飾、燈光。但我覺得聲音卻沒有同樣的進步,時常覺得台上的人知道台下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樣子嗎;另外普遍的是缺乏要如何調整監聽、聽不到監聽時該如何反應的能力,有時就會看到每個人各彈各的情況。如何在有限的試音時間調整到最舒服的舞台聲音就真的是要練習跟經驗了,但其實連團時就可以做到了。

 

找個專業的人,把心放回自己的創作上

Q:我們有時候會看到那種現場好看的創作人,可惜錄音的品質或是銷售不佳;反觀專輯品質高,現場卻無法呈現專輯中那種氛圍與質感。錄音作品跟現場演出,這之間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小戴:前者沒有找個對的錄音師或製作人;沒有找個對的Band leader…

Zen:簡單地說,現場好看的創作人,錄音品質不佳,那就是製作人或錄音師、混音師的問題了,極少的可能是創作人的問題。而專輯好聽,現場卻打了折扣的,那就是製作人或錄音師、混音師太強了。

Q:那該如何取得一個平衡?

小戴:要找個對的錄音師或製作人;要找個對的 Band leader…

Zen:像是樂團想要來 112F 錄音,我都會建議他們同步錄 Live,也就是所有人像表演一樣同時演奏、同時收音,這樣比較能捕捉一個樂團的樣子,許許多多大家公認經典的專輯都是用這種方式錄音的。

創作人除了要不斷的練習已達到完美之外,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製作人或錄音師也很重要,長期的互相合作,把所有麥克風以後的交給一個專業的人,自己專心在創作跟演奏上,大家分工合作,每個人專心做好一件事,才會有好的作品。

Q:又該如何把專輯或出版品的概念,延申到舞台上?或如何在舞台上作出超過專輯錄製的表現?

小戴:對於表演者來說,可能要在規劃演出之前就把基本功練好,就跟吉他手不可能來錄音室才開始練音階。(很久)以前喜歡強調在現場“重現錄音室”。但這個經常是演出收入大於錄音作品的時代,如果有心做好一場成功的演出,所投入的心力可能都不能少於錄製作品。
想成「專輯」是一個作品,「演出」是另一個作品,可能會有點幫助。

Zen:我覺得還是要回歸最原始,鍛鍊自己的演奏能力與團體的默契,好的樂器的詮釋加上好的默契,現場演出所能提供的五官享受一定輕易的會超越專輯。如果連最基本的演奏都有問題,那再多的概念、主題、噱頭都會是白費的。

 



avatar

作者 / Tin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