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30・新聞

金曲評審團主席陳珊妮: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去年金曲獎,陳珊妮交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引言:「我們必須不斷地定義流行音樂。」今年,身為第 30 屆金曲獎評審團主席的她告訴我們:「只有想像力和實踐才能帶我們繼續探索未知的未來,而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交出了一張與眾不同的金曲獎名單,陳珊妮提到,這次的評審組成加入了年輕音樂人的交流,更邀請了香港音樂人加入討論。世代的交流是重點,創作的自由正是流行音樂的根基,如同 Leo 王的得獎感言提到:「生為一個創作者我一直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認為,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一件最重要(x N)的事!」

今年針對演奏類特意將評審團獨立出來,讓專業人士以技術角度與音樂從業人員產生更多討論,彼此激發拓寬音樂視野。

流行音樂類評審團主席為陳珊妮,評審委員有:林夕、焦安溥、吳永吉、吳建恆、呂康惟、林邁可、阿爆(阿仍仍)、柯智豪、梁永泰、許哲珮、陳冠亨、馮翰銘、楊家濬(楊大正)、戴均叡(戴居)、簡世亮(荒山亮)、魏如萱、小寒、王雙駿、陳君豪、舒米恩、韓立康、方文山、方金昌、何景揚(阿福)、吳武璋、林欣彥(林米奇)、林哲儀(DJ Mykal)、林揮斌、阿洛 卡力亭 巴奇辣、柯亭竹、馬欣、張以芬(DJ Elsa)、陳主惠、陳建瑋、陳惠婷、陳謙、Skot Suyama 陶山、黃連煜、葉雲平、廖偉傑、鍾子揚(TeN)、鐘濰宇、林可威、陳玉羚、趙珮含、蔡琬晴。

演奏組評審委員 黃中岳(召集人)、林煒盛、章世和、黃浩倫、蘇子茵、呂聖斐、李承育、高亭誼、鄭李守信。

錄音專輯組評審委員 陳文駿(召集人)、畢國勇(KYB)、王秉皇、陳志翔、黃偉峰、黃欽勝、王俊傑(小 K)、楊敏奇、王永鈞(Chief)。

音樂錄影帶組評審委員 羅景壬(召集人)、尹國賢、王小苗、周東彥、林昆穎、張簡百梅、陳虹任、李俊杰、陳潔曜。

裝幀設計組召集人為李取中,評審委員有:吳玫瑱、林唯哲、葉忠宜、林小乙、李君慈、張溥輝、彭冠傑、楊士慶。

圖片取自陳珊妮臉書。

陳珊妮臉書全文

我認識許多音樂人,他們將想法和語言,轉化成音樂。他們鮮少面對一大群人,高談闊論自己的人生與環境,不是因為他們冷漠,是因為創作原本就是個人,或是小團體就能成就的工作,很多美好的音樂都來自私密的醞釀。

要邀請那些有想法的音樂人,聚集起來坐在一個會議長桌前,評斷其他人的作品,是相當有難度的。

從去年的金音獎到今年的金曲獎,我的階段性任務說多不多,也就是讓這些有想法的音樂人能夠坐在一起,頂多也就是讓那些對於評審工作還沒有過多想像的年輕音樂人,也有參與的機會。畢竟流行音樂從來都不是什麼中老年人的產業,在延續文化脈絡的同時,也必須讓流行音樂的快速更替,能夠反映在年度重要獎項。

世代間的交流,是重點。

因為年輕音樂人的加入,與資深音樂人產生的碰撞,確實帶來了促進產業新陳代謝的新契機。而邀請來自數位平台,次文化評論,以及最接近消費端的實體唱片的工作者,也強化了整個評審團的體質。

這次金曲獎同時邀請了來自香港的音樂人參與,當他們向我表示:能夠與那麼多不同世代的優秀音樂人坐在一起討論,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並覺得榮幸與感動時,我更珍惜的是在這裡所擁有的一切。

創作的自由正是流行音樂的重要根基。

金曲三十也將演奏類的評審團從流行類中獨立出來,讓真正相關的評審做更精細專業的評量。音樂錄影帶以及設計裝禎的部分,讓優秀的專業影像工作者,和唱片從業人員對話,希望能夠打開更寬闊更當代的視野。

通俗代表著主流嗎?點擊意味著流行?慣性思考會不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與反淘汰?我一直在自己的製作工作中,重新咀嚼新舊更替間的微妙平衡。

在這個世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的評論,表達自己的喜好。
但我認為評審團最大的意義,是以專業的角度,提供並且擴充大眾和媒體對於審美的想像,並試著定義音樂的趨勢與未來。

聽聽不存在於舒適圈的音樂吧?搖晃一下過於安定的腦袋如何?
金屬能不能跟嘻哈一起玩?傳統民樂可不可以後搖爆炸?

只有想像力和實踐才能帶我們繼續探索未知的未來,而我們正在流行音樂裡重新定義自己。

金曲獎不是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事,我衷心感謝每位參與者。

「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

因為更多人的努力,就能推動整個時代!



avatar

作者 / Y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