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議題

查拉:是什麼耳機,讓我更樂意用手機聽音樂?

文:Tzara

「USB Type-C應用」是過去兩年 3C 圈非常火熱的話題,話題最高峰莫過於 Apple 將 iPad Pro 等旗下產品的 Lightning 介面改為 USB Type-C,直接鼓舞許多廠商相繼推出 USB Type-C 介面產品。以 Apple 周邊配件起家的 moshi 當然沒有缺席,先是推出一款 USB Type-C 轉 3.5mm 耳機輸出的轉換線,讓許多 USB Type-C 裝置用戶得以外接傳統 3.5mm 耳機使用;爾後,moshi 更順勢推出兩款 USB Type-C 耳機,分別為耳塞式的「Mythro C」耳機以及耳罩式的「Avanti C」,積極搶攻 Type-C 耳機市場。

01

USB Type-C 耳機日漸普及

所謂的「Type-C 耳機市場」,按理說,主力消費者多為普羅大眾,鮮少會有嚴格定義下的耳機玩家關注。畢竟,撇開耳機本身的聲音好壞不說,耳機玩家往往會進一步追求耳擴、電供、訊源的交互搭配,Type-C 耳機以手機等行動裝置作為訊源,自然不會是耳機玩家的防守範圍。

話說回來,耳機玩家外出時,還會攜帶一整套耳擴、電供、訊源等全副武裝嗎?我知道耳機玩家圈真的有這麼一絲不苟,大費周章者,不過,絕大多數玩家難免還是會有程度不一的妥協,至少我就能夠接受以手機作為訊源,播放來自 Spotify、YouTube 的串流音樂。您問我何以能夠忍受高壓縮比的串流音質?坦白說,近幾年之所以會棄 Astell & Kern、Hifiman 等高音質隨身訊源不用,日益頻繁地使用手機聆聽串流音樂,絕非不再在乎音質,而是我更加仰賴 Spotify、YouTube 接觸更多新音樂,在追求便利性的大前提下,訊源音質好壞就不再是重點。

當然,再怎麼妥協,我也不可能接受差強人意的低階耳機,更不會容許明顯與手機驅動力格格不入的耳機搭配。就以我最常外出使用的耳機──moshi Vortex 2 為例,其 103dB(±3dB) 的平均效率與 16Ω 的平均阻抗,先天體質並不苛求驅動力,再加上其單體與耳筒設計皆有其聲學優勢,光以手機直驅便可獲得清晰明快,活潑開放的爽朗好聲,我又何苦在耳機與手機間加上一組耳擴,徒增不便呢?

02
Avanti C 同樣是以 moshi 前作 Avanti 為基礎作 USB Type-C 應用開發,成為 Type C 手機用耳機。

內建高解析 DA 與微型耳擴

因緣際會,去年年底在某音樂祭現場活動攤位獲贈文章開頭所述的 moshi USB-C 耳機輸出轉換線。與一般同類型轉換線不同,moshi USB-C 內建最高 192KHz/24bit DAC 數類轉換器與 G 類微型耳擴,等於是一箭雙雕的高音質連接線。實際使用,一端經 Type-C 介面接收來自手機(Sony Xperia XA1 Ultra)的數位音訊,一端連接 Vortex 2,整體聲音表現遠比透過手機 3.5mm 輸出直推耳機來得優異許多。這麼短小不佔空間的一條線就能帶來音質提升,何樂不為,遂成為我後來外出必備的耳機配件。

基於對 USB-C 的好印象,一聽說 moshi 推出 Type-C 耳機,立刻就興致勃勃地與 moshi 聯絡,moshi 立刻就快遞「Mythro C」與「Avanti C」兩耳機供我評測。坦白說,由於我平時並不會攜帶耳罩耳機出門,加上我對耳罩式「Avanti C」前身「Avanti」的整體聲音表現並無太多好感(外觀造型美感與結構機能設計則是大為激賞),更重要的是實際開箱試聽之後,「Avanti C」除了承襲 Type-C 耳機的便利性與美觀度外,聲音表現依然沒有特別過人之處,故而還是將本文評測重點放在耳塞式的 Mythro C 吧。

關於 Mythro C,說穿了,其實就是 moshi 早年發表的耳塞耳機「Mythro」與 USB-C 轉換線合而為一的 Type-C 耳機,其耳機效率、阻抗、頻寬或 96KHz/24bit 的 DAC 數據規格完全承襲 Mythro 與 USB-C 轉換線,差別在於 Mythro C 在線身處加入四鍵線控 MEMS 麥克風,方便商務人士等行動通話需求;同時還新增了「DJ Boost」按鍵可強化高低兩端的頻響特性。由於線控、MEMS 麥克風從來不是我評鑑器材的重點,平常也用不著,所以就不再多作著墨。

Mythro C(圖下)其實就是 Mythro 耳塞耳機與 USB-C 轉換線(圖上)一體化後的 Type C 耳機。
Mythro C(圖下)其實就是 Mythro 耳塞耳機與 USB-C 轉換線(圖上)一體化後的 Type C 耳機。

全數位控制,專屬 APP 可調等化器

要鑑賞 Mythro C 的聲音表現,最好也要準備 Mythro 與 USB-C 轉換線作同台較量。正好此二者我都有,實際接上個人手機(Sony Xperia XA1 Ultra),聆聽 Spotify,第一印象,Type-C 版的 Mythro C 與 3.5mm 版的 Mythro 在音色、音質上幾乎沒有明顯差異,直覺認為前後兩代耳機應當都是採用相同規格設計的單體、腔體與耳筒。不過,在音場、動態與高中低音三頻平衡感上卻有明顯區別──Mythro C 音場層次更井然有序,定位分明,頻率響應相對著重於低頻量感的呈現,聲底甚厚,低音下潛明顯多出一截後勁,鼓、低音吉他等低音聲部樂器的存在感更加強烈。相對地,Mythro C 高音音色略顯暗沉,動態也略有壓抑,卻再也不再讓人感到一絲絲聽覺刺激,播放起失真、解析難以與高音質訊源相比擬的串流音樂,頗具隱惡揚善的修飾效果,反而更加耐久聽。

如果還要比較 Mythro C 與 Mythro 有何不同,另一點就是 Mythro C 效率聽來更高,更有活力,更具瞬態爆發力,但是,分明前後兩代 Mythro 的平均阻抗、平均效率等標稱規格參數是一樣的,為何 Mythro C 聽起來比較活潑大氣?預料乃與音響圈常說的「多支香爐多隻鬼」有關-無須 USB-C 轉換線轉接的 Mythro C,少了一道可能造成阻抗變化的端點可能性,訊號質量內阻耗損自然較小,反映在聽感上就會比較有高效率耳機的印象。

究竟 Mythro C 與 Mythro 真的是同樣的單體、腔體、導體設計嗎?我特別詢問 moshi 的聲學設計師,獲得的答案是肯定的。既然都是同根生,甚至 Mythro C 的內建 DAC 也與 USB-C 轉換線同規格,為何 Mythro C 最終聲音表現乃與 Mythro 連結 USB-C 轉換線時有所不同?原來 moshi 的電路設計師有在 Mythro C 的數位電路動些手腳,讓頻率響應、濾波器等原廠設定值有所不同,更能呼應手機用戶的聆聽需求。特別的是只要下載「moshi Digital Audio」App,還可以透過軟體修改 Mythro C 內數位電路的頻響參數,符合不同消費者的聆聽喜好。

04

整體來說,Mythro C 是集便利性與音響性與一身的 USB Type-C 耳機,對許多耳機玩家來說,Mythro C 或許沒有什麼可玩性,但若是平日外出不想全副武裝,只想輕鬆聽音樂,內建高解析 DAC 與自帶耳擴的 Mythro C 絕對會是可以被我等耳機迷所接受的簡便方案。正因為這是一款耳機迷也能接受的 Type-C 耳機,等於其聲音實力絕對優於坊間多數品牌產品,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副夠水準的 USB Type-C 耳機,強烈推薦 Mythro C。

05

06

07

moshi官網:由此進
moshi Mythro C:由此進
moshi Avanti C:由此進



avatar

作者 / 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