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議題

同步錄音較省錢?你可以從更多角度思考這件事

同步錄音乍聽之下會讓人有種「類比時代古老錄製模式、全員一起對 Click 大戰、一個小錯就必須全部重來、串音嚴重影響製作品質」等印象,而且「全員一起同時錄製成品」似乎難度很高、門檻很高甚至不符合經濟效益。本篇文章將由 B-mic Studio 錄音室的專案企劃小玉從自身經驗出發,與大家分享同步錄音的觀念與可能性,並介紹自己與團隊夥伴們舉辦「一首懸命樂團音樂節」的初衷與期許。

同步錄音與分軌錄音的差異

的確,同步錄音有難度,需要靠現場演出功力與經驗去克服,而現今的錄音技術其實發展出許多更方便的作業形態可以取代。但放眼國際,即便錄音技術很進步,同步錄音仍然行之有年,國內亦有不少樂團採用此方式錄專輯,為什麼?

對樂團而言,一起表演、一起練團,有時甚至連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那為什麼錄音時要分開?

以古典音樂專輯為例,演奏家、當天的錄製團隊、現場觀眾、所在的演奏廳甚至當天的季節氣候與溫濕度都是這部作品是否成為經典的原因。在那樣的錄音作業中,所記錄到的除了原本的樂器聲響外,還包含樂器彼此與空間的對話呼應;每個聲音的背後都是自然又溫暖的人性,沒有任何一絲調整或捏造,錄製當下也成為值得細細品味的參與回憶。

在分軌錄音模式中,這些珍貴的團隊互動與對話是被拿掉的。

小玉表示,在錄音室工作常常會看到一些現象:因時間寶貴而優先選擇錄一個「在後製時很好處理」的音軌,可以剪接、疊加與反覆使用,甚至會錄一些原本不是設計在作品裡的即興樂句,讓後製時有不同的素材可以選用,讓空拍或過門段落更「加分」。但負責後製的人不一定熟悉樂團的作品風格,也不一定可以代表所有團員的想法。

我們很常見一個弔詭現象:即使樂團演出實力再強,製作專輯時依然會期待後製能變魔術,甚至以軟體音源取代真實樂器錄製。樂迷似乎也習慣了專輯精緻度與現場演出品質之間的落差。

錄音室團隊的角色任務應該是盡其所有專業技術,以原音重現的方式,記錄並保存這些演奏聲響,而不是強調對拍的緊密度、音準和諧度或將動態捏塑成製作人希望的樣貌等附加功能,然後表示自己的作品品質很優異。其實,錄音並沒有任何一以貫之的作業程序,創意成分往往直接影響所呈現的聽感、新鮮感甚至記憶點。

feature

消費價值觀

分軌錄音與同步錄音的預算規模截然不同。以五大唱片公司單曲開案一首歌的製作預算(不含詞曲預付)為例,從樂手費用、進錄音室錄音到混音與母帶後製大約 20 萬,較能達到具客觀標準的品質;光算錄音費也要將近 10 萬左右(這是粗略的估算,分軌的需求及規模也會影響預算)。但對於學生或社會新鮮人樂團而言,不太可能會規劃這樣的錄音預算。

同樣情形假設使用同步錄音(樂團也習慣此做法),可將錄音時間大幅縮短;在夠熟悉歌曲、投入程度高,以及經過量身設定的錄音監聽環境下,可以拿到完全保留團隊動態與對話的 Multi-tracks 以進行混音與後製。以上預算有時可能連兩萬都不到。

換句話說,樂團可以靠自己提升作品品質,並讓製作預算符合最有效率的規模;相對的,錄音室/錄音師也應自我精進到可以提供這些專業技術與服務。有了好的音樂內容,行銷策略不須誇大即可產生價值,群眾接受度亦將在市場演變中潛移默化。如此一來,音樂環境的價值觀與專業尊嚴,就有機會朝著「各司專業、各憑本事」的良性競爭方向慢慢前進。

當同步錄音變成一種習慣

除了預算與執行可能性的考量,樂團自己在心態上會不會有跨不過去的執念?這也是另一個需要擔心的層面。

同步錄音確實需要充分而專注地投入,但事實上,無論同步或分軌,本來就必須專注投入不是嗎?one take 的壓力雖然巨大,但表演不也是如此嗎?同步錄音只是把 Live 的演出過程搬到錄音室而已,不只可以更嚴格檢視自己演出的品質,也是磨練錄音技術的機會。

當同步錄音變成一種習慣,我們會更清楚知道,在分軌錄音時做什麼是可以加分的?為什麼?透過練習與經驗累積,往後無論用何種方式錄音較能不被觀念侷限,能以更自在、更接近自己平常演奏的姿態將作品盡可能完整且真實地呈現。

一首懸命樂團音樂節

 「一首作品的產出,應該被好好地做,也值得被好好地聽。」在錄音室工作的小玉與 B-mic Studio 團隊常常見到某種現象:不少新團為了報名獎項或音樂祭演出,短時間內想「趕」出一張約六到十首歌的專輯,為了錄音成本和時程安排,必須在演奏表現與錄製品質上做妥協。因此他們舉辦了一首懸命樂團音樂節(取自日文「 一生懸命(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希望能讓「只有一首作品」的樂團也能參加。

18042936_10211363678181759_552367639_o

名為音樂節卻以比賽形式進行?小玉表示,活動舉辦初衷是提倡同步錄音,並提供新興樂團更多曝光機會,競賽只是形式,並不想高舉任何教育目的,志在推廣。在 StreetVoice 平台進行的徵選活動已落幕,從初賽到複賽選出 10 組樂團,目前陸續安排於 B-mic Studio 進行錄音,預計在 7/8 發行合輯並舉辦發片演唱會。

此外,目前「所有」參賽作品(並非只有入選的 10 首)依然可以在投票頁面被聆聽,聽眾們可以前往投票(至 7/8 為止,當天將舉辦決賽兼首發會,並頒發最佳人氣等各獎項),以實際行動支持喜愛的作品。「舉辦投票活動是希望延長作品曝光時間,而不是讓一首新歌上傳後、徵選結束後就沒人聽了。」這段期間樂團如何宣傳自己的音樂?如何跟平台互動?主辦單位又該如何推廣?小玉希望能從這些觀察與實作中吸取經驗。

「分軌錄音絕對是完全沒問題而且相對方便的!我們只是希望提供另一個音樂製作的思考模式與消費價值觀。」小玉解釋,一首懸命樂團音樂節的活動目的並非藉由提倡同步錄音來 diss 分軌錄音,而是希望透過活動,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的錄音方式;也期盼錄音室與樂團共同成長,互相激盪出新的刺激與火花。



avatar

作者 / Johnny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