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3・雜吹

樂手研究室:專訪先知瑪莉鼓手 Eric「絕對要培養自我練習的習慣」

先知瑪莉
先知瑪莉樂團,隨著第二張專輯《My Fake True Love 》的發行,人氣節節高升,目前擁有自己工作室(27 Club)的他們,幕後的大功臣來自他們的鼓手 Eric,是名對自己的音樂很認真,練習很勤快的樂手,平常他也在 27 Club 擔任教學工作,本期樂手研究室一探他的器材世界。文 / 李東祐

SV:目前使用的鼓組和器材配置是?

現在工作室使用 Dixon 的鼓組,價位合理,組裝和用料的品質都有水準。習慣的尺寸設定在小鼓14”大鼓22”中鼓12”落地鼓16”的組合,錄音和演出都會用22”的大鼓,不過在大鼓的桶深上習慣18”或20”的,我覺得太深的話會延音過長、把鼓點的 attack 放大,我沒有很喜歡那種聲音。

先知瑪莉 鼓

SV:銅鈸部分呢?

Sabian HHX Stage Hats 14”、Sabian HHX Splash 10”、Sabian HH Duo Crash 16”、Sabian HHX Stage Ride 20”、Sabian HHX HHXplosion 18”、Sabian HHX Chinese 18”。我習慣 Sabian 的聲音,Sabian 跟 Zildjian 會有一些類似的系列,但是我覺得 Sabian 的聲音比較柔一點。還有另外一對 Groove Hats,Groove Hats 拿來做 Close Hi-Hat 聲音的時候高頻比較少、太渾厚了,所以我表演時比較少帶,不過錄音還是會看需求使用。

Crash 我以前比較常用 HHX Legacy Crash 18”,Legacy 比較薄,聲音是一整片的「擦~」,現在跟 Duo Crash 慢慢熟悉中,它的聲音比較像是「汪~」。除此之外,我還有 HHX Evolution Crash 17”、HH Raw Bell Dry Ride 21”、AAX O-zone Crash 20”等銅鈸,幾乎都是錄音才會用到。

先知瑪莉 鼓手

通常去外面表演我會帶一些小配件,像是銅鈸架上的「毛氈」和「墊片」之類的,因演出場地的器材常會有缺損,自己準備就不用擔心。

我會用 Cympad 取代毛氈,Cympad 不像毛氈容易變形,且有不同的尺寸和硬度,可依據場地的條件選擇適當型號,達到我希望的聲音效果;通常我 Ride 上都固定放一樣的 Cympad,Crash 則看場地大小來決定放什麼 Cympad。例如,場地小、鼓離觀眾近,那我敲鈸就會收一點力,但如果收太多力,鈸的 Dynamic 又不太對,所以用大片的 Cympad 可以達到對的 Dynamic 同時又能降低音量、不影響整個 Balance

先知瑪莉 鼓

SV:小鼓部分呢?

我喜歡帶 Pearl DC1465 去表演,它是 Dennis Chambers 的簽名款,聲音溫和、中性,先知瑪莉的快歌、慢歌都很適合。搭配的鼓皮也試過很多,像 REMO Coated Ambassador 和 Emperor 我都用過,後來四分衛的鼓手緯緯推薦我 Aquarian 的 X3 鼓皮,我更換後很喜歡,所以現在都是 DC1465+Aquarian X3 的組合。另外有一顆 Ludwig 鐵肚小鼓給錄音用。

以前會覺得想要蒐集很多很多小鼓,但是現在覺得只要挑適合的就好,因為太多顆小鼓會讓人蠻困惑的,不知如何選擇

先知瑪莉 鼓手

SV:那你自己錄音的時候有偏好用什麼鼓皮嗎?

完全沒有。之前錄音的時候買過很多組鼓皮來試,用 TAMA 的張力計去測量等等,我發現聲音的亮度、延音、泛音,會因不同鼓皮而有差異。「花錢買鼓」跟「花錢買鼓皮」當然是買鼓皮比較划算

SV:實驗之後有得到什麼結論嗎?

結論都是很籠統的概念,我自己懂但不知道可否這樣形容。就像我覺得雙層較厚的透明鼓皮,會吃 Tone 吃得很嚴重,尤其是 Punch 不大的時候,打下去的 attack 和 sustain 會被吃掉。噴白鼓皮的 attack 不像單層油面聲音亮,但 sustain 比較細膩,所以在那種狀況下就會去找能夠讓 sustain 漂亮、但又不致於太轟、影響整套鼓組的平衡。

SV:那你覺得上鼓皮和下鼓皮的調整,對聲音的影響有什麼差異嗎?

差蠻多的耶。下鼓皮影響最多的是延音,下鼓皮緊一點延音會比較長。基本上我每顆鼓的下鼓皮都會調到一樣的張力,且會視上鼓皮收音的需求作調整。如果你希望收到的聲音多一點皮聲、那種「帕!」的聲音,那上鼓皮就不能調太緊,上鼓皮鬆一點,皮的聲音才容易被收到,但是上鼓皮太鬆,又會讓延音變得不漂亮,這個時候我會調整下鼓皮去修飾延音,到我想要的狀態。

先知瑪莉 鼓

SV:所以可以說,你會先調上鼓皮去找到你要的 attack 聲音,再調下鼓皮去修飾延音?

這是我剛開始研究的時候會這樣做,但是我現在對於鼓皮的鬆緊張力和我要的聲音都比較熟悉,我反而會先把下鼓皮調好,再調上鼓皮,因為調下鼓皮比較麻煩,所以我會先做。

SV:去外面表演也都會這樣調嗎?

沒有,現場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做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先調上鼓皮、調到我想要的音階,除非我覺得這個鼓皮的狀況真是遭透了,我才會去調下鼓皮。

SV:有人說上鼓皮主要影響手感、下鼓皮主要影響音色,對你來說是這樣嗎?

對我來說,我覺得是,上下鼓皮一定都會影響音色,手感的話,我可以認同這個說法,但也要看場合,現場演出我會比較著重「調到我要的手感」,下鼓皮我通常不太動,除非時間很夠,錄音的話則以音色為優先去調整。

SV:你的踏板是?

SONOR Jojo Mayer 的 Perfect Balance Pedal,我希望去表演的時候都能用自己習慣的器材,所以這個踏板的摺疊設計對我來說就很適合,因為它攜帶方便、拆裝又快

SV:鼓棒是使用?

這鼓棒是我自己去訂做的,有打上我們工作室的 Logo。

先知瑪莉 鼓手

SV:有用哪些電子設備呢?

我有一台 iRig 的 BlueBoard,在香港買的,就是使用藍牙的 Foot Switch,但 BlueBoard 只支援新版的 iOS,我用它來控制手機的節拍器 App「 tempo」。設定的話,它有四個鈕,一般是設成:上一首、下一首、Start/Stop、Tap,它是踩下去的時候作用,敏感度夠、一踩就感應了。歌與歌中間切換速度很緊湊,沒時間用手按,腳碰一下就作用,對我來說很方便。BlueBoard 蠻省電的,雖然是藍牙傳輸,但其實比較耗手機的電。

我都把 BlueBoard 放在兩腳中間的位置,還有另外一組 Foot Switch 是搭配 Roland SPD-SX 電子打擊板使用的,放在左腳外側,這就是很一般的 Randall Foot Switch。

先知瑪莉 鼓手

說到SPD-SX,我以往都是用電腦放 program,整首歌從頭跑到尾放完,這樣做有當機的風險,或是其他的鍵盤、觸控板、硬碟、主機板等,狀況是我比較不好掌握的、變數較多,用 Roland 的 SPD-SX 就比較單純,而且我需要的功能都有,在演出的時候可以完全放心地信任它能夠正常工作、完成我的需求。

例如有些段落是完全沒有鼓也沒有 Program 的聲音,對其他樂手來說,段落在沒有參考基準的情況下,完全對準節拍其實有點困難,現在用 SPD-SX 的話,我會把  Program 切斷,給樂手自由拍去發揮,即使拍子不是100%準確,只要 Groove 對、整個聽下來是順的就OK,我再算進下個段落的點,用鼓棒或用手去敲 SPD-SX 觸發 Program,當我這樣做之後也發現,有時候會來不及,這時就用腳踩 Foot Switch 觸發

SPD-SX 的好處就是內建 2G  記憶體,你可以自己做聲音或是 Sample 儲存,擴充性很好,未來的發展性很強。另外有鼓的 Trigger,最近在研究把它裝在大鼓小鼓上、去疊聲音。

先知瑪莉 鼓手

SV:意思是你可能自己錄一段合音,打一下 SPD-SX 就會放出來?

對對對。還有一點就是它 Pad 靈敏度很好。

SV:靈敏度是可以設定的對不對?

對,你可以設定成「不管你打大力或小力都輸出同樣力度的聲音」,也可以設成「輸出的力度隨打擊的力道做反應」,而且它的 Dynamic (動態)做很好,打很小力也感應的到。

SV:出國表演是不是會需要為了 SPD-SX 而特別注意電壓?

不用,它附的變壓器 Range 很大,從110V 到 240V 都可以,所以我只要帶插頭的轉接頭就好了,不用另外帶降壓,像 iPhone 一樣,到哪都可以插。

SV:你這個 FUSION 的袋子原本就是用來裝 SPD-SX 嗎?看起來像裝手風琴的

這原本是設計給 DJ 裝Mixer 和 Turntable 之類的器材,我後來發現把 SPD-SX 裝進去剛剛好,保護性也夠,要提要背都可以,這樣我就不用為了 SPD-SX 特別去訂做 Case。

先知瑪莉 鼓

SV:你這樣出去表演,東西很多耶

現在也是盡量精簡,踏板跟鼓棒袋會有一個側背的背包、銅鈸是後背、FUSION 的包包也是側背。小鼓除非是 2 set 的專場表演,不然不太會帶,那種情況的話我就會坐計程車(笑)。

SV:你上台前除了鼓組外會準備哪些事情?

刷牙

SV:你平常有在教學,請問你在 教學最注重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都會注重學生要學生視譜跟正確使用節拍器。還有培養學生有規律練習以及自我學習的習慣。

SV:影響你最深的音樂人是誰?他為何影響了你

麥可傑克森。看完他演唱會之後潛意識裡就覺得一定要做這類的工作。一直到高中才真正的顯現出來。另外先知瑪莉主唱巴亮(Josh)是直接影響我最深的音樂人了,因為我們太親近了,哈哈哈。

SV:你個人打鼓的哲學是什麼?

自己要一直學習新的東西,仔細的觀察跟感受身邊的事物。



avatar

作者 / Tin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