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3・議題

悲情城市:香港政府奏起獨立音樂哀歌

過去一個禮拜,台灣政府「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簡稱影視局)剛公佈了本年度的補助名單,多組獨立藝人、樂團、公司獲得政府補助,金額從台幣幾十萬到好幾百萬,預計今年度影視局對獨立音樂圈的補助金額將達到好幾千萬。對於台灣政府的「補助制度」,香港音樂圈各人早有所聞,羨慕之餘覺得不可思議,為甚麼台灣政府願意花那麼多錢在「獨立音樂」這個以往被視為次文化、「地下」的事情上?對比之下反觀香港,香港特區政府對本地獨立音樂圈有做過甚麼貢獻?

影視局
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有各種針對獨立音樂的補助計劃

以台灣為例,政府對於獨立音樂的態度絕對正面且積極,不單是出錢,更重要是出力。政府透過專責處理獨立音樂的部門「影視局」,以補助及獎勵的方式大力推廣。「補助」是指直接對獨立音樂藝人、樂團、唱片或活動公司、展演空間、錄音室等等,進行實際的金錢津貼補助,是實實在在的鈔票,申請人實報實銷獲得金錢。獎勵是指各種有政府舉辦的頒獎禮,例如針對流行音樂的「金曲獎」、獨立音樂的「金音獎」,以官方榮譽的方式鼓勵音樂從業者。另外政府也會自己舉辦、或者以標案方式委託第三方舉辦各種大型音樂節,大家知道的各種台灣大型音樂節,幾乎全部都有政府背後支持,甚至保送台灣獨立樂團到東南亞、英美歐洲參與各種音樂節。另外不得不說,很多在地的 live house 展演空間,同樣獲得政府補助津貼維持營業。

由高雄文化局營運的專業展演空間 LiveWarehouse
由高雄文化局營運的專業展演空間 LiveWarehouse

這些對於獨立音樂的「善舉」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其實政府的資金來自人民的稅收,政府作為人民的領導、制定政策及管帳的人,理應合理地把人民的錢應用在「人民需要的地方」上。在這個前提下,大力推動每個人都需要的音樂行業,合情合理。

在音樂藝術文化層面,台灣政府採取的態度是「積極干預」,大力參與推動發展。原因不難理解:因為藝術文化是反映當地民族本土色彩最重要的元素。為甚麼台灣需要鼓吹這種民族、本土意識?你我都知道,鑑於歷史與政治原因,台灣在國際社會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透過政治、經濟等渠道,台灣不容易在國際社會獲得重視。但充滿本土意識的獨立音樂/藝術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正是對國際社會喊出最有力的一句 “Taiwan no.1″。

SXSWW
台灣政府出錢出力支持本地獨立樂團及廠牌參與國際知名的美國德州 SXSW 音樂節

那香港情況如何?

先說一下歷史背景。也許年輕一輩不知道,其實中港台兩岸三地,在獨立音樂的層面上,香港從前一直處於領導地位。說到真正獨立音樂的概念,由於長久以來的英國殖民地統治,在其文化影響以及政局的平穩發展,香港自 70、80 年代湧現一大票以原創音樂為主的樂團,展演空間發展成熟,而當中不少樂團甚至在流行樂壇大放異彩,Beyond、達明一派、太極、浮世繪等等;反觀中國及台灣,前者鑑於尚未改革開放,政府對社會民生有著嚴格控制;後者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一直處於戒嚴時期,對鼓吹自由自主的獨立音樂創作造成極大侷限,中國及台灣獨立圈真正的成熟發展時期是 90 年代開始,對比香港悠久的歷史,說兩者是小孩也不為過。但自 2000 年後情況 180 度扭轉,香港獨立音樂圈停滯不前而中國台灣卻有迎頭趕上之勢,及至 2010 年後中國台灣獨立圈發展可說是完全超越香港。短短十多年的巨變,究竟為何?

beyond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樂團 Beyond 從 80 年代的地下音樂圈出道

近十年香港獨立音樂圈每況愈下,這是不爭的事實,從獨立唱片的發行量、大型演出的數量、以及主流媒體的注視程度等等都讓人搖頭嘆息。打開報紙、電視機、電台,你絕少聽到看到獨立樂團的音樂與消息;對,近幾年的 「Clockenflap 香港音樂及藝術節」有聲有色,但請你看清楚,演出名單裡面有多少是真正香港本土的單位?很簡單,現在香港最紅最有號召力的樂團,有能力辦超過 500 人專場音樂會的:My Little Airport、觸執毛、Supper Moment、King Ly Cee,繼續數下去,你會發現全部都是出道 10 年以上的樂團,這 10 年間有甚麼新晉後輩可以真正「上位」?很多人說香港獨立圈沒有接班新人,問題真的是樂團本身實力嗎?問問自己,看看我們的香港,有沒有足夠的「空間」培育新人,讓他們發揮?

Exif_JPEG_PICTURE
近年香港獨立之王 my little airport 不經不覺已經出道超過 12 年了

獨立、創作,最需要的是「空間」,空間的意思不是甚麼都不要做讓它自由發展,因為我們生存在一個由很多不同種族、不同意見、不同目標、不同利益的個人或團體所構成的法治社會裡面,「空間」是大家的,不是單純由音樂人、消費者自己創造的,沒有規則沒有制度,有資源的越壯大,沒有的被排擠,只會出現不公平的狀況。政府,作為市民的領導,理應扮演看守人、裁判的角色,設定合理的「遊戲規則」。然而,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是: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政府一直採取大市場小政府的策略,意即盡量避免直接參與市場活動,而這種這種市場主導的態度的而且確讓香港成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貿易港口,這些被政府整天掛在嘴邊所謂「引以自豪」的稱號。但同樣的政策用於文化產業,以功利主義掛帥的弱肉強食自由市場策略套用在無利可圖、需要長時間經營培養的音樂藝術文化事業,是否合適?

前言說到台灣政府對獨立音樂的窗口是文化部影視局,香港有類似的部門嗎?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這麼弔詭的答案,因為香港政府其實沒有一個專責處理獨立音樂的部門,但當你進行獨立音樂事業,卻會牽涉到眾多不同部門,「大家都會來找你」。最基本,辦表演租用公共場地,你需要接洽民政事務局;舉辦大型活動,你需要接洽康樂文化事務暑;你有企劃需要申請資助,請聯繫藝術發展局;西九很棒你想去演出?請接洽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除上述部門,當你進行各種音樂活動,還需要接洽入境處、稅務局、食環處、地政處等等。當中最恐怖的是,以上部門各自獨立,A 部門的事情搞定了,它沒有義務把你的 case 轉給 B 部門繼續 follow up,麻煩請你自己來。各種繁複的制度,美其名是各擅其職分門別類,說穿了目的是讓你的時間、精力與心力消耗在各種行政程序中。仔細想想,獨立音樂圈的都是甚麼人?不是個人單位,就是小公司,誰會有這樣的資源、時間、人力物力去玩這些行政過程?設定這麼高的門檻,目的只是讓政府有理跟你說:「我不是不理你啊!是你自己不找我、你不跟著程序跟著規矩走。」然而這規矩,普通人根本玩不起。玩得起的誰?大家都知道。

香港龍頭 Livehouse Hidden Agenda 仍然面臨租金與牌照的壓力
香港龍頭 live house Hidden Agenda 仍然面臨租金與牌照的壓力

也許這樣的討論太泛於意識流,具體一點說,請問到今時今日,香港政府針對 live house 展演空間有相關的牌照、法例或資助嗎?相對於台灣政府直接付錢資助 live house 經營者,其實我想絕大部分香港 live house 負責人並不渴望得到甚麼補助,只需要給他們空間、容許他們經營就可以。可惜到現在,已經關門大吉的「樂人地帶」不說,同樣隱身在工廈、堅持到現在的香港 live house 聖地「Hidden Agenda」仍然要為合法經營牌照而煩惱,為偶爾警察拍門檢查喊停而擔驚受怕,更不用說多番因租金飆升而被迫遷。牌照政策事務不完善是政府的錯,租金高付不起不關政府的事吧?可是,請問租金高是誰造成的?政府推出的活化工廈政策,活化了甚麼?活化工廈政策直接導致租金飆升,讓一眾本來在工業區的樂團、live house、藝術空間等等無路可去,走的走倒的倒。(關於活化工廈政策請點這)可能你會說,沒錢沒本事、租不起外面的店鋪,就不要開 live house 啊!對,在自由主義市場的定義來說絕對正確。但 live house 做的生意主要是本地獨立音樂,規模都是 300 人左右的小場地,能賣多少張門票?本地獨立樂團,門票能設定多少錢?香港政府恆之已久的高地價政策(High Land Price Policy),讓香港的房地價成為世界之最。動輒港幣十萬計的以上店舖比比皆是,賺些蠅頭小利的獨立音樂 live house,有可能在所謂自由市場租地進行無甚利可圖的生意嗎?

處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 600 人 Livehouse Music Zone 由上市公司合和實業擁有
處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 600 人 Livehouse Music Zone 由上市公司合和實業擁有

是的,香港仍然有一些處於商業區、在大眾商業社會競爭的 live house,例如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的 600 人場館「Music Zone」,但它的持有者是上市公司大財團合和實業;另外在西灣河的「蒲吧」,由受政府資助的青年團體「協青社」所管理,但那實際上是一個籃球場。也許很多人覺得,不一定要很大的場地搞正規 live house,學台灣文青小清新那樣的小咖啡店、小書店,辦一些小演出也可以啊!對不起,在香港真的不可以。當你有這個念頭時,不要忘記後面的公眾娛樂場所條例、消防條例、噪音管制條例,各種法規正對你虎視眈眈。你說:那算了,我不需要 live house,我一把吉他在路邊 Busking 可以了吧?對不起,這樣也不可以,你有申請表演執照嗎?沒有的話你會被警察以簡易治罪條例票控驅趕了,我想 10 個在香港 Busking 的 10 個都有被警察趕走的經驗。在香港,獨立音樂不是你想玩就玩,先問一下你自己有沒有「本錢」與「背景」。

香港街頭表演隨時會被警察驅趕
在香港街頭表演要有隨時會被警察驅趕票控的準備

說香港政府「完全沒有」提供空間與獨立音樂發展,這未免過於武斷。沒有展演空間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政府也不是沒有回應訴求,西九文化區就是香港政府針對本地藝術發展而推出的項目,Clockenflap 與「自由野」兩大本地音樂節均於西久舉行。但這樣就是「支持」獨立音樂的舉動嗎?獨立音樂需要的是孕育的空間,孕育的空間來自拾級而上的展演空間,從幾十人的小場地,到幾百人的 live house,再來千人規格的演唱會,再往後是幾千人、萬人的戶外場地/演唱會場館,不同的規格除了百貨應百客,也讓獨立樂團有一個生涯規劃的目標,逐級而上的階梯。單單提供一個戶外空間讓你辦大型音樂節,並沒有解決到獨立音樂圈的真正需求。幾千人規格的音樂節,沒有名氣的小樂團,在一些非黃金時段去演,誰看?有意義有幫助嗎?而且,本地獨立圈,一年就是依靠那兩個音樂節支撐嗎?他們能照顧多少本地樂團?再觀乎兩個大型音樂節,Clockenflap 裡面有多少本土元素,大家自己看看名單;自由野取向以本土為主,但自由野已經改為「自由約」,節目的屬性與場地的規範讓其有所侷限。當然,其實問題不是出於上述兩個音樂節,他們本來就沒有義務與責任去推動甚麼獨立音樂圈。問題是,既然西九有這樣的一個地方發展藝術文化產業,有沒有長遠、具體、適切、具策略性的計劃,針對性地就獨立音樂的迫切需求提供幫助?除了上述兩個音樂節,還有甚麼單位能成功申請使用該空間?

有多少本地獨立單位能踏上 Clockenflap 音樂及藝術節的舞台?
有多少本地獨立單位能踏上 Clockenflap 音樂及藝術節的舞台?

可能你會問,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政府不可能不重視文化藝術啊!的而且確,政府有相應的部門與計劃支持本土文化藝術。可能你不知道,香港政府其實也有類似台灣影視局補助這樣的制度,直接以金錢的方式資助藝術家。但很可惜,獨立音樂並不屬於他們認為的「文化藝術」範疇裡面,政府沒有計劃要推廣。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是香港政府處理本地文化藝術資助事宜的部門,政府每年用於資助藝術文化的金額,以 2015-2016 年度為例,超過港幣 2,000 萬,看似對藝術文化發展不遺餘力。但仔細看,獨立音樂並不在其中。藝發局資助的類別,共分以下幾類:舞蹈、戲劇、戲曲、電影、跨媒介藝術、視覺藝術、音樂。看到「音樂」請先別開心,觀乎近年音樂類別獲得資助的名單,大部分均為古典音樂、國樂、歌劇為所為的「正規音樂藝術」為主,最接近是近年話題多多的「作曲及作詞家協會」,獨立音樂?對不起連邊都沾不上。(2015 年 4 月 1 日 至 2016 年 3 月31日藝發局獲資助名單請看這)其實從藝發局的資助策略已經可以看出,很明顯地香港政府沒有要推廣本地獨立音樂,應該說,獨立音樂,並不屬於本港「文化藝術」的範疇內。

藝發局是香港政府專責處理藝術文化事宜的部門
藝發局是香港政府專責處理藝術文化事宜的部門

站在政府的角度,作為一個局外人,要振興獨立音樂圈,其實並非想像中難比登天,最簡單最容易做的事:委派適當的人做適當的事。回到台灣的例子,台灣政府並不直接委派官員決定所有事務,而是聘請獨立的評審,對獎項、補助等計劃進行諮詢,而評審、委員們全部都是業界知名的權威,有藝人、製作人、活動策劃人、樂評人、甚至唱片公司高層等,複雜的委員會構成避免側重某一利益團體,最重要的是,每屆都更換名單,並且在補助、獎項公佈前對評審名單保密,確保不會出現私相授受利益輸送的情況。正因為「讓專業的人來做」,台灣政府對於音樂圈的政策成效顯著。反觀香港的相關部門人員,負責制訂政策與執行資助計劃的藝發局,與負責管理西久文化區的西九管理局,兩者除一般官方公職人員外,同樣也有業界委員、審批員,他們決定了你資助、場地使用,以及該局具體的策略與計劃。先說透明度,委員名單的確很清楚地寫出來,問題是,你認識他們嗎?聽過他們的名字嗎?他們有誰是屬於獨立音樂的範疇?有看過一場獨立音樂會、知道什麼是 Hidden Agenda、能夠說出 10 組獨立樂團的名字嗎?既然沒有圈內人士在裡面,你怎麼期望政府會有針對獨立音樂圈的計劃與策略?(關於藝發局組織及委員請點;藝發局資助審批員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委員會西九管理局咨詢會

負責管理西九文化區管表演藝術事宜的委員會,你認識他們嗎?
負責管理西九文化區管表演藝術事宜的委員會,你認識他們嗎?

外界甚至圈內人最喜歡以「文化沙漠」來嘲諷香港,客觀來說這說法有欠公允。從香港政府各種政策與計劃,政府其實的確有出錢出力推廣本地文化產業,與台灣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看看每年政府用在戲劇、舞台劇、歌劇、文學等等範疇個團體的資助,各種全額資助或部份津貼的場館展演場地,偉大的西九文化區,甚至規定電視台必須製作推廣文化藝術的節目,誰說政府不支持文化產業?只是,獨立音樂,在香港並不屬於「文化」這個區塊,we don’t belong here。

我想絕大部分香港獨立圈的藝人、樂團、場地負責人、活動策劃人,他們並不苛求奢望政府的資助或甚麼具體幫助,甚至覺得與政府拉上關係「很不 Rock」、「親共」,大家的心聲都是「你不要來煩我、不要來阻礙我、讓我自己搞就好了」。這想法是很獨立很 indie 很有型,但單靠這想法其實幫不到你們。很多人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兩者應該分開」,坦白說這想法很幼稚。政治,就是「眾人之事」,當你身處一個由不同人集合的社會,無可逃避地必須參與政治之中。你要的創作自由、演出空間、發展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給你,你需要自己爭取。政府的政策、資助,你不爭取,其他人其他利益團體就會要,其他人要,勢力失衡,就會壓迫你本來擁有的空間。溫水煮蛙,也許到現在你還沒有感受到威脅,覺得現在的環境還可以接受。但請你想清楚一點,為了你自己,為了我們的將來,是不是時候要發聲了?

※ 本文為「專欄」文章,觀點、言論與圖片皆不代表吹音樂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