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人物

當代音樂產業13個最常見的謊言

當代音樂產業因為無數新的事物進入而面臨轉型,過去的音樂銷售模式已經不再管用,許多人也提出各種不同見解和看法,試圖找到方法來解決現在的音樂人面對的許多問題,包括日前介紹的美國洛杉磯音樂人Ari Herstand也寫下未來音樂人生路指南;然而,也有人認為這些對於未來帶有樂觀的展望是自欺欺人, Digital Music News 網站的創辦人之一 Paul Resnikoff 就曾經發表了一篇砲火猛烈的文章,直指當代音樂產業的13個大謊言,讓我們看看他怎麼說:

 

  • 謊言:好的音樂自會找到其出路

好的音樂和歌手、樂手最終會建立起和他們觀眾之間的連結,這一切都要感謝無邊界、具社交功能,能在兩者之間充當橋梁的網際網路。

「我們的孩子會選擇自己想看的,而不必然是市場去支配他們。」音樂銷售及營銷平台 Topspin 的 CEO Ian Rogers 在2010年這麼說,而他之後仍不斷地強調:「高品質就等於高效率!」

真相:就像類比時代,那些沒有足夠財力支援或強大後盾的好音樂早就被遠遠拋開或者消失在昏暗之中,事實上,世界上最廣為人知或受歡迎的歌曲,往往是大規模平台上被砲轟的最大聲的音樂,而通常也是從那些主流唱片公司得到最多錢的(像是 Katy Perry 、 Pitbull 、 Flo Rida 等等)。

五月天XYouTube
主流音樂在大規模平台得到的曝光機率也高,有人罵的同時更有人愛。
  • 謊言:歌手和樂團會因為「長尾效應」而茁壯(註:長尾效應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以前被認為是邊緣化的、地下的、獨立的產品現在共同占據了一塊市場份額,足以可與最暢銷的熱賣品匹敵)

小型的藝人、更小型的藝人和更小眾(但執著)的觀眾未來對音樂產業的影響會逐漸增強,而這些藝人也會透過更與粉絲之間更直接的關係賺更多的錢。

「別想著要利用那些排行榜上前幾名的歌曲來搾取幾百萬美金了」, Wired 網站前總編、發表了暢銷書《長尾效應》的 Chris Anderson 說:「演藝娛樂業的未來在於位元流淺端幾百萬的利基市場。」

真相:網際網路比起創造成功的利基市場的狂潮,製造了更多比起過往都更驚人的震撼彈,而所有的樂團和歌手持續挨餓。

「其實主要的受益還是集中在那些業界的領頭者」, Google 的 CEO Eric Schmidt 在長尾效應發表的幾年後,直接地發表他的看法:「這是值得學習的一課,儘管你可以追求透過長尾效應營利,但你最好還是要有個暢銷產品,事實就是大部分的收入還是從集中在那裡。」

獨立樂團到底能不能透過長尾效應而共同凝聚起一個比主流更大的市場?
獨立樂團到底能不能透過長尾效應而共同凝聚起一個比主流更大的市場?

 

  • 謊言:主流音樂廠牌的死亡將有助於藝人和樂手發跡

再也不會有唱片公司吞掉那些資源,再也不會有人控制歌手和樂團!

真相:遺憾的是,因為無拘無束而產生的大量的、沒經過篩選的內容並不會被歌迷注意到。大部分的歌手和樂團會被淹沒在不受控制的音樂市場裡,並且經歷一段掙扎著要爭取更多注目的陣痛期。

旗下擁有 Christina Aguilera 、 Eagles 、 Van Halen 、 Thirty Seconds to Mars 等等許多美國知名藝人的經紀人 Irving Azoff 去年才說過:「在這10到11年間,我們曾擁有100或110個排行榜上前幾名的頂尖藝人,但留下來的你用指頭數都數得出來,這告訴了你,無論你在媒體上有多麼大的曝光量,要持續在這個行業裡支撐下來是多麼的困難。」

 

  • 謊言:主流音樂廠牌總有一天會死

有一天,現在的主流唱片公司通通會死光,我們會迎來自由音樂市場的烏托邦,歌手和樂團們會得到解放。

真相:主流不死,只是凋零,而且它們距離死亡還遠得很。更重要的是,主流唱片公司依然掌握著流行音樂界和其消費,並且持續建立和維續藝人的職業生涯,不然 Jay-Z 幹嘛還要繼續簽給主流唱片公司, Macklemore 又幹嘛要和華納音樂打交道。

 

  • 謊言:數位音樂格式將會比實體音樂帶來更多的收益

少了專輯製作、運送還有實體商店零售販賣成本,專輯支出會大幅減少,為更多的收入和獲益鋪路。

真相:數位音樂時代意味的其實是每一張專輯、每一組串流、每一個不管是什麼的支出都將比以前更低,其實歌手和藝人還是可以靠賣實體專輯(包含 CD 和黑膠)賺錢,像日本現在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音樂市場,而這全都仰賴著其強大且穩定的實體音樂販售收入。

 

真的無法再靠實體唱片銷售賺錢了嗎?但日本又靠著穩定的實體唱片支持率而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市場。
真的無法再靠實體唱片銷售賺錢了嗎?但日本又靠著穩定的實體唱片支持率而成為全球最大的音樂市場。
  • 謊言:真正的收入都來自於巡迴演出

如果歌手和樂團免費釋出他們的音樂,並且讓他們的歌曲能自由傳播,他們就能從巡迴演唱中營利。

真相:這對部分的電子舞曲團體或藝人是真的,但是對多數的藝人來說,光是要在持續巡迴的路途中存活就夠苦了,更何況就算獲得好評,有時候名聲並不會顯示在收入上,你可以看看英國獨立創作女聲 Imogen Heap ,她2003年在英國、美國和歐洲等地作宣傳巡演,其專輯雖獲得好評,卻叫好不叫座,以至於所屬唱片公司放棄幫她出第二張唱片。

英國獨立創作女歌手Imogen Heap的歌曲受到廣大好評,然而即使她四處巡迴,仍然沒有使唱片銷量提升。
英國獨立創作女歌手Imogen Heap的歌曲受到廣大好評,然而即使她四處巡迴,仍然沒有使唱片銷量提升。

 

  • 謊言:中型藝人正在出頭

我們所說的不是 Bono 那種超大型的巨星,網際網路會創造一些中型的藝人,這些優秀的歌手或樂團至少可以靠音樂維生。

真相: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中型藝人,相反地,音樂產業中存在著第三世界國家,在富有且受歡迎的巨星和那些受苦受難、持續挨餓的小咖之間有巨大的鴻溝。

 

  • 謊言:群眾募資平台可以幫助你建立職業生涯

超級粉絲們將會湧入並且支助他們最愛的藝人的募資計畫,為他們超酷超讚的職業生涯提供動力。

真相:如你所知, Amanda Palmer 和一些其他藝人、團體確實地在募資平台上募得大量資金了,但其實,還有更多的藝人根本無法和這些成功案例扯上關係。

 

  • 謊言: Spotify 是你的好朋友

只要你等得夠久, Spotify 就會開始為藝人和樂團賺錢囉!

真相:夠幸運的話, Spotify 會幫他自己和華爾街賺進大把銀子,他們也會幫音樂廠牌賺錢,但不是藝人。

Spotify 真的是音樂人的朋友嗎?實際上音樂人要靠 Spotify 賺錢是難如登天。
Spotify 真的是音樂人的朋友嗎?實際上音樂人要靠 Spotify 賺錢是難如登天。

 

  • 謊言: Google 和 YouTube 也是你的好朋友

在 Google 和 YouTub e心中,他們有除了將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以外的所有事物。

真相:這是商業,這是商業!不要以為他們抱持著利他主義,著作權法其實最終都是有利於 Google 而不利於著作真正的擁有者,因此,若你想要得到曝光率,你可以去 YouTube ,可是若想要得到現金?你還是另尋他處吧!

YouTube 到底是在幫助音樂人,還是在剝奪音樂人,身為音樂消費者,你又有什麼感覺?
YouTube 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

 

  • 謊言:像 Pandora 這樣的自動音樂推薦電台,支付了相對較低的版權費用,那它們應該也可以生存下來,然後真的幫助藝人和樂團

Pandora 的創辦人 Tim Westergren 以他靠不住的計畫,成功地成為當代音樂產業最可怕的殺人魔,他以一封充滿激情(但更多欺瞞和詐騙)的公開信要求音樂人共同簽屬一份請願書向有關單位要求網路電台的版權費用可以更低廉。

真相:Tim Westergren沒有提到的是,音樂人簽署了請願書,等於支持自己的費用會被減少,因此也引來了部分團體的高度譴責,像是 Pink Floyd ,現在 Pandora 一個月的虧損超越一百萬美金,而且因為出版和錄製版權花費無數時間在法庭上。

 

  • 謊言:來賣 T-shirt 吧!

不只巡迴演唱會讓音樂人賺錢, T-shirt 和其他周邊商品也會讓你荷包進帳!

真相:你應該要知道的是 a. 只有很少很少的藝人靠著巡迴演唱維生、 b. 就算他們靠著巡迴中的周邊產品賺了很多錢,最多數的收入還是來自桌子上的 CD ,以前是,直到20年代早期, CD 和周邊銷售的收入曾經支撐藝人持續巡迴演唱,但現在它們不再能支助任何人或任何事。

現在巡迴演唱會的周邊裡面T-shirt已經成為固定會出現的商品,但T-shirt到底能幫藝人多賺多少錢呢?
現在巡迴演唱會的周邊裡面T-shirt已經成為固定會出現的商品,但T-shirt到底能幫藝人多賺多少錢呢?

 

 

  • 謊言:音樂串流服務就是未來!

從雲端存取音樂的串流服務,將會帶領音樂產業中的每個人進入一個更好的、更富有的未來。

真相:看看這塊美麗的青草地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Spotify 財政上因為沒有盈利而有幾百萬美金的空洞、音樂串流鼻祖 Rhapsody 已經在遣散員工了、 YouTube 早就提供免費的音樂資源好幾年了。

未來應該會是這樣的, YouTube 將會害錄製音樂的價值幾乎是0,免費音樂四處充斥,那些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音樂串流服務或者線上音樂電台,恐怕不會像我們今日所想的那麼幸運地發展。

 

這篇文章發表後,直到現在都還有網友持續地在下面進行討論, Paul Resnikoff 的許多觀點反駁了一般對於現在音樂產業的看法及期望,有的網友大表贊同,認為他說出了大家都不敢說的事實,但也有持相反意見的網友對於他所列出的13點一一進行抗辯,更有人大罵會寫出這篇文章的人根本完全不懂當代音樂產業,是沒見過世面、只會操作家裡DVD播放器的老頭。眾人對於音樂產業的未來都自有其想像,並且希望透過各種方法來解決很多音樂工作者目前的困境,但其實每種方法都各自適用於不同歌手和樂團, Paul Resnikoff 點出了一些面向,是音樂工作者必須去省思的,是否所有的建議都要採納,還是要自己挖掘出一條生路。

又到了下結論的時間,讓我們以同樣出現在該篇文章下充滿愛的網友留言作結:我們需要珍惜自己所愛,如果你也真心地愛著音樂,在此呼籲大家以實際行動關懷音樂人朋友,他們需要你們的支持!

 

 

原文請見 Digital Music News 。

延伸閱讀:承認吧!我們的專輯賣不出去了!-音樂人的未來生路指南



avatar

作者 / Peas Lin

發表:2014-09-29 分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