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0・人物

金曲獎的盛大落幕,留給「音樂」的是什麼?

第二十六屆金曲奬落幕了,你覺得這次的頒獎有符合你的期待嗎?盛大頒獎典禮與表演好看嗎?我們依然期待有亞洲音樂界盛事美譽的金曲奬可以更好,更完整的呈現亞洲的音樂產業樣貌。然而一次比一次隆重舉辦的金曲奬,傳達了些什麼?回顧這次的金曲奬,又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什麼呢?

創新能否超越國語本位的族群藩籬

這次的頒獎典禮主持人一鏡到底的開場令人讚賞,但在長達 5 小時的典禮中,我們不得不提國語流行類表演,實在占用了極大的時間比例;由流行鉅子獨挑大樑的表演高達 9 成,沒有看到獨立的台語、客家、原住民流行創作者演出,僅在「Made In Taiwan」的九分鐘裡,讓三大族群的三組人馬呈現一個「大樂團時代」,擠在一起呈現多元文化,表演緊繃倉促,不免可惜。在最佳台語專輯獎項出爐時,旁白一句:「以國語專輯規格製作台語專輯」更造成典禮結束後各方人馬批評聲浪。

9 分鐘戲說台灣:將「台、客、原」與「樂團文化」四合一表現亮眼,但背後文化問題令人憂心。(圖片來源:金曲 GMA)
9 分鐘戲說台灣:將「台、客、原」與「樂團文化」四合一表現亮眼,但背後文化問題令人憂心。(圖片來源:金曲 GMA)

金曲頒獎典禮本身不該站在一個綜藝性的角度,身為台灣文化一份子的各種表演藝術,都該有在金曲舞台演出的平等機會,才有相互學習、輝映的作用;甚至可構思傳統藝術結合流行音樂作為表演,對傳藝轉型亦有幫助。

開拓表演藝術的認知思考格局

當我們從媒體口中得知亞洲舞王不被金曲認可,表演更遭酸民砲轟,兩面夾擊淚灑後台,不禁讓我們感到遺憾。這樣持續堅持的歌舞偶像,對其努力亦不能否認,然而介紹出場時,還是無法脫離「唱跳歌手」標籤打擊,無論多努力付出總是「不受金曲青睞」,講稿打著圓場卻越描越黑。 但試問美國的瑪丹娜、MJ、蕾哈娜、Lady Gaga 等能歌善舞的音樂人,有被貼上「唱跳歌手」的標籤?為何總是無法超脫狹義的「唱跳」或「唱將」的二分思維,而將其整體視為「表演藝術」?這樣刻板印象,不只是對舞台設計用心的幕後人員、表演賣力的明星不公,被迫營造成「反典範」,更讓台灣未來難以出現能夠走向世界的流行巨星。

留言打氣者不乏現場工作人員,對羅志祥的努力給予肯定。(圖片來源:羅志祥 Facebook)
留言打氣者不乏現場工作人員,對羅志祥的努力給予肯定。(圖片來源:羅志祥 Facebook)

真摯表達感謝之情 呈現更要華實兼備

為台灣救難醫護而唱的「愛與奉獻」組曲,感動你了嗎?本屆金曲獎以香港女歌手林憶蓮創作曲〈FALL〉與經典歌曲〈奉獻〉,感謝台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宜蘭縣蘭陽救援協會、汐止國泰綜合醫院、中華搜救總隊、紅十字總會羅列的救難、醫護人員辛勤付出,但是否有重北輕南之嫌?以「愛與奉獻」名義行罰站之實,實有矯情;在 Blow 後台直擊也發現,這群辛勤的奉獻者被安排接手其他表演者使用後的休息室,也有人反應「在休息室裡看不到前台典禮轉播」,只能像是大會的消防安全待命班,等著上台排排站。

(圖片來源:金曲 GMA)
「愛與奉獻」表演,是否有對參與單位做充足的溝通,並妥善地安置達到尊重與敬愛,從台前台後都可以看出端倪。(圖片來源:金曲 GMA)

至於表演者選擇,能瞭解身為香港傑出音樂人「林憶蓮」與資深音樂製作人「倫永亮」呈現感激台灣土地之情,但搭配了新銳大提琴手「歐陽娜娜」,難免讓人感覺一陣頭重腳輕,國內尚有多位值得邀約的大提琴名家,歐陽娜娜也和流行音樂並無深刻連結,典禮主辦大會遴選邏輯實在難以理解。

感動不分幕前幕後 尊重專業才能顯現專業

儘管金曲奬一年比一年氣派壯闊,但現場的硬體設備好像並沒有因此而升級。董事長樂團大鈞與吉董頒獎前對金曲慣用的舞台硬體設備、音響技術甚至典禮轉播,表示還有進步空間:「上次(25 屆)我們在金曲看林俊傑與 Jason Mraz 的表演,我們都在小巨蛋底下聽,Jason Mraz 唱完馬上換林俊傑,音場全然不同。並不是說歌者優劣,而是明明都是在小巨蛋裡面同樣的地方,為什麼兩個技術團隊會那麼不一樣?而且當我們回家後看重播,跟現場聽的又完全不同!」大鈞說。 阿吉則提到電視轉播問題:「轉播單位都是電視台為主,也有設立音樂總監,但應該加以整合,現在品質差距實在太多!」這次金曲有不少看在家看轉撥的民眾,指出幾段表演的聲音忽大忽小,或麥克風斷訊、合音與主唱錯置的狀況,引發不少怨言。或許要趕上世界級的獎項格局,除了精美的包裝外,最基本的硬體設備與專業人才投資,更不該被忽視。

頒獎隔天,轉播問題一度在媒體、PTT、FB等各大平台成為炮火焦點。(圖片來源:馬世芳 Facebook)
頒獎隔天,轉播問題一度在媒體、PTT、FB等各大平台成為炮火焦點。(圖片來源:馬世芳 Facebook)

而一年一度的金曲評審團,堪稱整個金曲的專業核心價值。評審總是最辛苦的在金曲獎中扛下所有的責任與壓力,欣然接受輿論與時間的考驗。在金曲頒獎中,主持人請評審起立接受觀眾掌聲值得讚許,但評審團名單公布依然只名列 44 位「複選評審」。每年一輪的評審,其實都是從一群同樣專業的人士當中,視意願與個人時間檔期決定涉入程度;然而官方只重視最後複選、決選評審名單,神隱那群至關重大的初選評審實在有失公允。

文化接軌國際 一夜榮光所反映出的台灣現實

最後尾聲安排橋段,參考去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叫披薩橋段,由主持人帶著入圍最佳男演唱人的香港、台灣準歌王,一同在主辦單位準備的香腸攤前寒暄、玩「十八骰仔」,體驗台灣的道地文化。但台灣文化的多元、豐富,並不是靠這種偶一為之的方式「瞭解」或就算為「認同」;台灣為人樂道的「人情味、文化」應該也不該以這樣的膚淺作為試探。若用居高臨下的方式「打香腸」就叫做瞭解台灣,是否過度扁平了台灣的人文氣息? 自許為亞洲音樂盛事、國際等級的金曲奬,這次堪稱「亞洲民主指數照妖鏡」,滅火器樂團「更好的國家」一段話,在中國全面封鎖,部分內容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同樣無法播放。儘管政治歸政治,這可能跟金曲奬本身無關,但無非是一場娛樂大秀背後不能忽視的狀況。

金曲 GMA 官方 Facebook 上的相關照片中,網友有提到 Live 無法於某些地區播放,甚至後來的存檔紀錄也無法觀看。
金曲 GMA 官方 Facebook 上的相關照片中,網友有提到 Live 無法於某些地區播放,甚至後來的存檔紀錄也無法觀看。

如同主持人說:「今年結束,明年再來,所有都是新的開始。」金音獎也開始了第六屆的準備,亦不乏看到報名者對制度的反彈;傳藝金曲也公佈了入圍名單與索票訊息,但媒體聲量稀薄,鮮少人知;但若獎項設計與頒獎典禮無法突破格局,重要程度與影響可能將越來越小,直到完全淪為綜藝節目。 然而音樂還是會留存下來,只是文化多元就缺了一塊美好,亦缺了一份獎勵辛勤音樂工作者的光彩輝煌。

金音獎開始報名,我們還是看到不少金曲奬的影子。(圖片來源:金魁剛)
金音獎開始報名,我們還是看到不少金曲奬的影子。(圖片來源:金魁剛)